如何预防发病率最高的肿瘤?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广宇:早期症状隐匿,PET可有效早筛

0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闫晓寒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大癌种。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死亡病例73.33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

肺癌防治的核心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麻广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肺癌早发现意义重大,先进检查手段能在疾病萌芽阶段精准定位,为治愈创造条件。”

在肺癌的早期筛查中,麻广宇建议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主动选择低剂量螺旋CT等适宜筛查项目。而要对肺癌进行更精准的诊断评估,则需要进一步的筛查方式。

麻广宇长期从事PET/CT及PET/MR诊断及核素治疗工作,尤其在肺癌、肝癌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及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

相较传统影像技术,PET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早期发现异常代谢情况,包括葡萄糖、氨基酸、多肽类的代谢,针对不同代谢使用不同分子探针,在肿瘤较小、无症状的早期阶段就可检测到。该检查技术还能对判断肿瘤分期、对后期疗效进行评估,也能对肿瘤良性、恶性进行鉴别。

在上述基础之上,PET可与CT等其它医学影像技术结合,形成多模态设备,对癌症进行更精准的筛查。比如PET/CT就是PET和CT的结合,其中PET提供功能代谢方面的信息,CT提供病灶的精准解剖定位,其优势众多,包括扫描速度快、准确性高,尤其适用于肺部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

国内布局医学影像设备的上市公司中包括联影医疗(688271.SH)、万东医疗(600055.SH)、康泰医学(300869.SZ)、万孚生物(300482.SZ)、迈瑞医疗(300760.SZ)、开立医疗(300633.SZ)等。

而具体到CT设备中,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服务平台医装数胜报告,近年来,我国CT国产品牌市场规模占比持续增长,2024年国产化率超53%,较2020年提高18.4个百分点。在我国CT市场中,除飞利浦(NYSE:PHG)、西门子医疗等国际医疗器械企业外,联影医疗(688271.SH)、万东医疗(600055.SH)、东软医疗、安可、明峰医疗、赛诺威盛、宽腾医疗、波影医疗等国产品牌也表现不俗。

PET/CT设备作为细分领域,市场规模相对更小。中研网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初,全球PET/CT设备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美元,并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如西门子、飞利浦、GE医疗、联影医疗等纷纷推出其PET/CT产品。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麻广宇/受访者供图

肺癌早期症状隐匿

时代周报: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你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核心高危因素有哪些?

麻广宇:一是吸烟,吸烟是肺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二手烟;二是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室内装修产生的有害物质等;三是职业暴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职业人群风险增加;四是肺部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未及时规范治疗,可增加肺癌发病几率;五是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肺癌患者,其直系亲属患癌风险相对更高。

时代周报:肺癌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咳嗽”,能否总结一些普通人应警惕的危险信号?

麻广宇:肺癌早期一些症状易被忽视,普通人应警惕这些危险信号:一是持续不愈的咳嗽,尤其是刺激性干咳,止咳药效果不佳;二是痰中带血或咯血,血量可多可少,间断出现;三是胸痛,多为胸部隐痛、钝痛,随病情发展可能加重;四是气短、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可能因肿瘤阻塞气道所致;五是声音嘶哑,可能是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六是发热,多为低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七是体重短期内不明原因下降。若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

时代周报:请问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筛查?此时适合的筛查方式有哪些?

麻广宇:以下人群需要定期筛查肺癌:长期大量吸烟或有二手烟暴露史者、年龄在50岁及以上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长期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的职业人群、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者。

适合的筛查方式主要是低剂量螺旋CT,它能发现早期肺癌,辐射剂量低且敏感度高。对于一些高危人群,也可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判断,如癌胚抗原等,但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主要用于监测病情变化和辅助诊断。

时代周报:如何提升肺癌早诊率?

麻广宇:肺癌早发现意义重大,先进检查手段能在疾病萌芽阶段精准定位,为治愈创造条件。公众提升肺癌早诊率,需增强健康意识,主动了解肺癌高危因素和早期症状。有吸烟史、家族病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主动选择低剂量螺旋CT等适宜筛查项目。一旦身体出现咳嗽、咯血等异常,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肺癌治愈率。

PET可早期发现代谢异常部位

时代周报:请用通俗语言解释什么是PET?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ET主要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麻广宇: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体摄入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这些药物会在体内参与代谢,然后发射出正电子,正电子与体内的电子相遇会发生湮灭,产生一对方向相反的γ光子,PET设备就能探测到这些光子,从而形成图像,显示出体内代谢活跃的部位。PET主要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比如能帮助发现肿瘤的位置、判断肿瘤良恶性,还能用于癫痫灶的定位以及评估心肌存活状态等。

时代周报:相较于传统影像技术,PET的核心优势有哪些?目前其还存在哪些局限?

麻广宇:相较于传统影像技术,PET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从分子水平反映人体代谢情况,可早期发现代谢异常部位,有助于在肿瘤还较小、无症状时就检测到,对肿瘤的分期、疗效评估也更准确;还能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减少误诊。不过,PET也存在一些局限,如检查费用较高,普及程度有限;成像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一些微小病灶可能漏诊。

时代周报:解放军总医院在PET技术研发或临床转化中有哪些特色成果?

麻广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全军临床重点专科、联勤保障部队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常规开展FDG显像以及特殊示踪剂三十余种分子探针显像。在疑难杂症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开展碘131甲癌、甲亢,锶89骨转移等治疗,并积极开展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临床实践。

时代周报:“肺结节”检出率逐年升高,但并非所有结节都会癌变。PET影像如何帮助判断结节的恶性概率?哪些指标患者需重点关注?

麻广宇: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指标,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缘特征以及动态变化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比如,结节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有分叶或毛刺,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较高,则恶性概率比较大,当患者发现肺结节时建议找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判后给出诊断及随访意见。

PET/CT与PET/MR在早筛中各有优势

时代周报:PET/CT和PET/MR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局限?

麻广宇:首先PET/CT和PET/MR都是将PET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结合的多模态设备,主要是CT与MR的区别,均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PET/CT的优势是扫描速度快,对肺、骨骼病变显示清晰,能提供较好的解剖定位;局限是对软组织分辨力不如PET/MR。

PET/MR的优势在于PET与MR同步、实时成像,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多参数、多序列成像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尤其对神经系统及实质脏器更具优势;局限是扫描时间长,对肺、钙化灶、骨质显示不如PET/CT,设备成本高,检查费用贵,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谨慎评估后才能进行检查。

比如全身的PET/CT的扫描时间约5-10分钟左右,PET/MR则在40-50分钟左右。

时代周报:PET/CT和PET/MR在早期筛查中分别能发挥什么独特作用?患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上述两种诊断方法?

麻广宇:PET/CT在早期筛查中能快速发现全身代谢异常病灶,对肿瘤分期、寻找转移灶有重要作用,尤其适用于肺部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PET/MR在软组织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及肿瘤早期侵犯周围软组织的筛查方面独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

时代周报:目前PET/MR的普及率远低于PET/CT,你认为核心瓶颈是什么?

麻广宇:核心瓶颈主要是成本和技术门槛。PET/MR设备复杂,研发和制造成本高昂,导致采购价格昂贵,且后期维护保养费用也很高。同时,其技术门槛高,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严格,图像解读也需要丰富经验,这限制了其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应用。

虽然临床认知也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宣传和实践,临床对其优势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成本和技术门槛在短期内更难突破,是阻碍PET/MR普及的关键因素。

时代周报:部分患者担心PET/CT的辐射问题,如何解释其安全性与必要性?

麻广宇:PET/CT检查确实存在一定辐射,但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检查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剂量较小,且半衰期短,会在体内快速代谢并排出。同时,现代设备的辐射剂量控制技术不断进步,能将辐射危害降至最低。

PET/CT检查的必要性在于它能早期发现肿瘤、准确判断肿瘤分期及治疗效果等,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关键作用。在临床需要时,进行PET/CT检查所带来的诊断价值远远大于其辐射风险,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

AI可帮助精准识别肿瘤位置与边界

时代周报:人工智能在PET影像分析中已有哪些落地应用?未来AI能否替代医生进行初步判读?

麻广宇:人工智能在PET影像分析中的落地应用包括精准识别肿瘤位置与边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分布范围;还能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通过分析影像特征提供参考依据;同时,AI在评估肿瘤治疗效果方面也有应用,能对比治疗前后影像变化给出量化评估。

AI在处理数据和识别模式上有优势,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提高医生工作效率,通过不断进化升级有望给出初步判读结果,但最终结果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整体病情、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而且,医疗决策涉及伦理和法律问题,医生对诊断结果负责,这是AI目前无法完全替代的。

时代周报:当前核医学领域的研究点有哪些?该领域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技术突破是什么?

麻广宇:主要包括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发、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与免疫治疗结合、人工智能在核医学中的应用等。

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技术突破,一是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实现更精准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二是人工智能与核医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实现治疗的精准规划;三是多模态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临床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助力疾病的早期诊断与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