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作品常以宏大的宇宙视野与深邃的技术想象著称。从《三体》中提出“黑暗森林”法则,到《球状闪电》对量子现象的哲学思辨,其叙事重心始终围绕“技术—人性—文明”的张力展开。《梦之海》是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的刘慈欣中篇小说集,收录《梦之海》《诗云》《欢乐颂》《山》《纤维》五篇作品,集中展现其对科技发展、生态危机、艺术理性以及社会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长期关注。《梦之海》所搭建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幻想世界,更是一面照见我们今日所处的技术现实与精神困境的镜子。

刘慈欣
《梦之海》所塑造的“低温艺术家”形象,正是技术理性脱离伦理之后的人类镜像。为追求一场极致的“宇宙冰雕”,他以近乎极权的技术手段将整个地球海洋冰冻,并将之运送至太空,在轨道上构建出一圈宏伟冰环。“低温艺术家”讲解了冰块在太空不融化的原理:“我在每个冰块的表面覆盖了一层极薄的透明滤光膜,这种膜只允许不发热频段的冷光进入冰块。”
起初,低温艺术家的“冰冻海洋”技术并未引发人类的警觉。相反,这一壮举因其前所未有的规模与精度,被视为技术奇迹。人们惊叹于技术居然能操控整个地球海洋,并将其雕刻为太空冰环。人类沉浸于技术所带来的凌驾感之中,将对自然的驯服视为文明的胜利。在惊叹尚未褪去时,生态的连锁崩塌在这份“人力所不能及”的赞叹中悄然孕育。水循环系统的崩溃引发了生态系统的全面瓦解:“焦黄的大地、一点绿色都不剩、树木全部枯死、黄沙遮天蔽日、铁轨上的树枝像‘死尸的手臂’……”技术手段在摧毁生态秩序的同时,也摧毁了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修复变得几乎不可能。正如冰雕不可逆地改变了海洋形态,技术也不可逆地破坏了地球原有的生态逻辑。更令人绝望的是,人类并未从这场浩劫中汲取教训。在“回收海洋”工程中,世界各国再次调动所有剩余资源,试图用更强大的技术来“修复”因技术造成的灾难。这是一场由技术开启、又寄望技术弥补的灾难轮回——人类文明的重建不是基于伦理重估,而是一次更彻底的技术加码。
在《梦之海》中,技术不再是服务于生态的手段,而是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破坏性力量。它在制造灾难的同时,也让灾难演变成常规化的生态毁灭进程。
在这场全球生态浩劫后的“十年重逢”中,人类悄然重启那套曾带来灾难的技术逻辑。人们复办冰雪艺术节,甚至启动更宏大的太空取水工程,妄图再度向宇宙索取资源,以弥补地球系统的崩坏。这种“灾难之后的欢宴”表明,人类并非未曾感知技术的破坏性,恰恰相反,正是在清楚地意识到生态已然崩溃的前提下,他们依然选择用技术来修复技术所造成的后果。这种依赖掩盖了最根本的问题:灾难并非偶发,而是技术逻辑在失控状态下的必然结果。
小说尾声的设定极具讽刺意味:松花江早已回暖五年,却在“夏天被人为冰封”,颜冬带着那套保存了十几年的油锯,走上江面,重操旧业,只为了“艺术”。这一行为很快获得了周围人的热烈回应,他们像节日聚会一般,重新围炉取暖,生火烧酒,恢复“冰雕节”。在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上,人类没有选择疗愈自然、反思错误,而是用节庆和观赏行为将创伤掩埋。冰锯重新响起,意味着毁灭的循环再次启动。技术逻辑不仅没有被终结,反而披着文化的外衣,继续侵蚀着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
刘慈欣在结尾展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状态:技术不仅具有毁灭世界的能力,更有消解反思、再造秩序的强大势能。在技术的加持下,连灾难都不再令人警醒,又何谈伦理与文明的回归?
《梦之海》明确展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技术崇拜的批判态度。人类将自然界视为资源储备、审美对象乃至技术实验的场所,即便生态系统全面崩塌,人类仍未放弃对自然的主导。灾难只是人类另一轮支配行为的起点。技术不仅冻结了海洋,也冻结了人类反思的能力。人类并非“从极寒中苏醒”,而是在“极寒之中继续沉睡”,这才是刘慈欣想警示世人的最深的危机。

《梦之海》,刘慈欣 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25年出版
但危机之中亦潜藏转机。在技术驱动的迷思之外,人类尚有重新审视自然与自身关系的可能。真正的文明转向,不应建立在更高层级的控制之上,而应回归伦理的出发点。只有承认人类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技术才能脱离毁灭性的路径,回归为协调与共生的手段。当人类开始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崩塌中重建价值,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可能不再指向毁灭,而转向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