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木刻) 张望作。

文艺工作者之歌(木刻) 唐英伟作。

劳军(木刻) 王流秋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用画笔刻刀作为武器,投入对敌斗争的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家中,有不少潮州人的身影。
中国新兴木刻是因鲁迅的竭力倡导和反帝反封建的客观形势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艺术。由于作品揭露黑暗,反映人民呼声,萌芽之初曾遭受反动势力的打击与阻挠。但新兴木刻仍在斗争中茁壮成长,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木刻艺术的一座高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下,岭东木刻艺术开始“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并逐步成为颇有特色的大众艺术。其时,潮汕有大批美术青年到上海美专求学深造,部分成为鲁迅先生苦心培育的第一代中国新兴木刻家,参与了中国新兴木刻的拓荒运动。其中,至少有3位潮汕籍的木刻家与鲁迅有直接联系,且成就卓越。
文:郑振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品大量反映民间困苦
唐英伟(1915—2001年),出生于潮州城区一个清贫的小学教师之家。1934年与中国新兴木刻开拓者之一的李桦共同发起组织广州现代版画会,并创办《现代版画》,得到鲁迅的赞誉。
唐英伟与鲁迅的交往,是从1935年4月22日鲁迅收到唐英伟的来信开始的,止于鲁迅逝世前不到一个月的1936年9月20日。唐英伟曾陆续把自己的木刻创作寄请鲁迅指导,鲁迅共回复过他5封信,惜现仅存两封。
1935年,唐英伟把他运用国画技法进行木刻创作的木刻集《青空集》《藏书票集》寄给鲁迅。鲁迅看后马上回信,对唐英伟的木刻创作缺乏群众性、不注意大众化提出批评,并对其创作道路指明方向,使他改变了创作风格。此后,工人农民成为唐英伟作品的主人公。他编辑出版的另一木刻刊物《木刻界》,在创刊时曾得到鲁迅的热情鼓励,指出《木刻界》的出版“是有意义”的事。此时正值中国新兴木刻发展初期,同其他木刻画家一样,唐英伟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困苦的作品,包括《救亡》等。
1991年,在上海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的《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中,收入了唐英伟的木刻5幅,文章2篇。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唐英伟著的《我与木刻》一书,书中收录唐英伟写的《关于新兴木刻运动》《我的木刻生涯》两篇文章,并附录鲁迅致唐英伟的信及唐英伟的木刻7幅、藏书票4帧等。唐英伟在文章中回忆鲁迅对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和贡献,为人们研究中国近现代木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94年4月,“第五届全国藏书票展”在北京举行,表彰为中国作出贡献的木刻藏书票作家,唐英伟获“特别荣誉奖”。
成为鲁迅论美术方面研究专家
张望(1916—1992),出生于潮安,1935年1月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1年在上海美专时就参加中国左翼美术联盟,他和一些进步青年,发起成立“MK木刻研究会”。1931年秋到1935年1月,张望有机缘得到鲁迅的教导和关怀。鲁迅将张望作的木刻《负伤的头》《生路》等4幅作品编入《木刻纪程》。张望的《秋收》《乡村会议》也颇为出名,前者表现八路军帮助农民秋收,歌颂了军民鱼水情,后者描绘陕甘宁边区乡村的干部商讨村生产等大事,人物刻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抗战期间,张望满腔热忱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5月23日,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他深入劳动人民生活,创作出人民喜见乐闻的、风格新鲜的大批木刻、漫画、写生作品,发表在《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的副刊上。
1978年,张望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他崇敬鲁迅,长期致力于鲁迅研究,在鲁迅论美术方面堪称研究专家。他著的《鲁迅论美术》《鲁迅在中外美术交流上的贡献》,多次再版并翻译成外文出版。
使版画成为
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木刻家赖少其(1915—2000),原籍普宁。鲁迅先生誉其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并诚挚地希望他成为“巨大的建筑”中的“一木一石”,去表现伟大时代的变革。
赖少其于抗战时期在桂林组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桂林办事处,办《漫画与木刻》《救亡木刻》《木艺月刊》等进步刊物,宣传抗战,在广西全省负责举办巡回抗日木刻漫画展,创作了《抗战门神》等在民众中广为传播的作品。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赖少其同其他木刻家一起,边战斗边创作,使版画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长期戎马关山、颠沛流离,战斗于烈火硝烟。
在抗日战争的热潮推动下,这几位潮籍木刻家像鲁迅先生要求那样“走出书斋”,“到生活的旋风中去”,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因此,他们的作品所反映那个烽火年代的脉络和生活的轨迹是颇为明显的,而且起到了召唤和鼓舞的作用。
(作者系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潮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相关
回国追求光明的木刻家
抗战时期,还有一位潮安籍木刻家值得大家铭记——王流秋。他的代表作包括《年节劳军》《为死者复仇》等。
王流秋1919出生于泰国。他一辈子苦苦追求光明、追求进步,他为新中国的艺术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用自己的智慧与心血创作了一系列奉献给时代和人民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