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在青岛发布,为“双碳”战略目标提供“蓝碳”智慧

0

9月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会上,《中国蓝碳蓝皮书2025》(下文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蓝皮书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牵头组织,共有来自海洋、气候、环境、工程、信息、水产、地质、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近70名专家学者受邀参与编纂,涉及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30余家单位,汇集了行业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发现和研究成果。蓝皮书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开展剖析,精选国内外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为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面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蓝碳”智慧和中国方案。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以其巨大的碳储量、多样的固碳方式、稳定的保存形式和广阔的增汇潜力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蓝碳(又称“海洋碳汇”)是一种重要的碳汇资源,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蓝皮书指出,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和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三种蓝碳生态系统。

蓝皮书指出,过去10多年我国蓝碳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呈显著增长趋势,2023年达3.96亿吨,较2010年增长了约32%。预测未来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到2035年有望接近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届时我国有望成为全球蓝碳贡献核心国。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的年沉积碳埋藏量达每年210万吨碳。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总碳汇量增长快速,每年碳汇量达650万吨。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达2580亿吨碳。

蓝皮书主编、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在采访中指出,中国蓝碳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很大机遇。目前中国大部分蓝碳项目尚未被开发利用,拥有大量的“潜在”储备蓝碳资源。未来需继续完善蓝碳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对蓝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蓝碳的计量和监测技术的发展,以促进其发展和推广。

据悉,蓝皮书在2024年原书基础上,对蓝碳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整合升级。全书内容分为七章,从产业、热点、未来趋势、政策法规、案例等方面对我国蓝碳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介绍,并全面总结了蓝碳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和未来趋势。

自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以来,国内上下各行各业都积极投身于“减碳增汇”的工作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去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统筹国内外诸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联合发起了《中国蓝碳蓝皮书》专项研究,旨在通过发挥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领域“文理工农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李晓哲 实习生 闫新月 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