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消费升温,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 新京报社论

0

5月3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巨型卡通装置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队打卡。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今年“五一”消费热度,确实让许多人没想到。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客运量均实现显著增长。另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

这一组数据,不仅反映了民众出行意愿的高涨,也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势头。

“五一”假期的消费复苏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持续升级,推动“体验型消费”“品质化消费”成为主流。在浙江海宁市盐官潮乐之城,游客享受文化之旅,音浪派对、城墙音乐LIVE轮番上演。数据显示,“五一”假期盐官古城内客房预订量接近满房。

而针对消费需求升级而进行的旅游产品服务供给侧改造,也为旅游打开更多可能性。“五一”假期的文旅消费火爆,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市场创新的双重推动。在这个假期可以明显看到的变化是,各地都在通过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加强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比如,很多地方通过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发放文旅优惠券、开通免费接驳公交等举措,降低消费门槛;人工智能、光影科技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让沉浸式演出、智能导览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传统文旅注入新活力。整体来看,各地的景区都在通过文化体验、科技赋能等服务创新,打造了涵盖日游夜娱、美食消费、深度体验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

交通运输部客运量数据,事实上也印证了“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成效。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以“五一”假期为缩影的消费热潮,为“满足内需”提供了现实注脚。五天假期里的旅游和消费市场表现,也内含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密码——激活消费活力、释放需求潜力,已成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支点。

一方面,主要大城市的文旅消费需求持续攀升。以北京为例,假日期间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3882.6万人次,同比增长8.3%。据银联商务数据,“五一”假期北京的旅游售票类、文化娱乐类消费金额同比增长9.7%、4.9%。

另一方面,“五一”假期的消费热潮还释放出结构性转变的信号。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以成渝、云贵为始发地或目的地的热门航线预订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近两成、乡村游订单激增超40%,这也意味着下沉市场正在成为消费的新增长极。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模式的创新上。比如,贵州榕江“村超”、台江“村BA”等“村”字号活动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歌舞结合,吸引游客参与,形成“体育+文化+旅游”新模式,同时也揭示出县域经济在资源挖掘、服务升级上的巨大潜力。

这种从“城市中心”向“城乡互补”的消费格局转变,不仅激活了农村经济,也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提供了新路径,为扩大内需注入可持续动力。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中国经济亟须寻找新增长动能。今年“五一”假期表明,以内需为锚点,通过优化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能够有效对冲外部压力。

“五一”假期消费的强劲表现,也为暑期旅游和消费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天气转暖和暑期临近,旅游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县域旅游、夜间经济、主题公园等业态有望延续热度。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挖掘下沉市场、创新业态模式、完善政策支持,中国有望在下半年实现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