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学子绘就非遗图谱:贞丰多元实践解码文化传承生态

0

文化之风,山高水长。学校是非遗和民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传统文化遇到青春气息,历史和未来便遥相呼应。

校园内外古艺今传

调制染料、扎布设计、浸染出色、晾晒成品……近日,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凤山学宫的美术课堂里,海亮教育·贞丰一中美术老师林雪娇正仔细介绍蜡染的制作流程,拿出精美的蜡染作品与学生共赏。

凤山学宫是贞丰县独一无二的非遗活动场地,这个位于贞丰县东北角凤山脚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二元帅府经过多年修缮,成了今天的凤山学宫。“每逢星期一到星期四下午,老师组织学生开设琴、棋、书、画、茶艺、蜡染、制陶等课程,将教育教学、劳动技能和社团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贞丰一中负责凤山学宫管理的老师高才俊说。

扎染区域,洁白的棉布被灵巧的双手折叠、缠绕,用棉线密密匝匝地捆绑。染色时,布料浸入靛蓝染缸,深浅不一的蓝色随着捆扎的松紧晕染开来。解开线绳的瞬间,抽象的纹理与自然晕染形成奇妙的视觉效果,每一块布料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一旁的蜡染工作台上,熔蜡的铜壶散发着微微热气。学生们手持蜡刀,蘸取融化的蜂蜡,在白布上勾勒出细腻的线条与图案,花鸟鱼虫、几何纹样渐渐浮现。浸染时,未被蜡覆盖的部分吸收染料,蜡层则保护着图案。最后,经沸水脱蜡,蓝白分明的图案跃然布上,古朴而典雅,尽显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

贞丰一中学生体验蜡染制作

一批学生在凤山学宫学习蜡染技术的同时,另一批学生去往挽澜镇窑上村。这个坐落在龙头大山腹地的古老村落以古陶生产闻名。其制作工艺全为手工操作且较为精细复杂,迄今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

学生们在师傅的引领下,认识了制陶所需的选土、制泥、成型、晾坯、制釉、施釉、烧制等工艺流程,并在手把手指导中,身体力行地尝试车盘拉坯。他们将泥团固定在车盘中心,用木棍搅动车盘使其高速旋转,通过双手配合,借助车盘惯性将泥团塑造成碗、壶、缸等器型。最后,学生们用篾片将成型的陶坯从车盘上剥离,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

贞丰一中学生体验窑上陶艺非遗

参与本次活动的海亮教育·贞丰一中八(1)班学生韦留说:“制陶活动太有趣了,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认识了家乡传承数百年的窑上制陶非遗,希望以后我也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海亮教育·贞丰一中校长胡怀均介绍,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族文化活动,以手工社团课的形式,每周在课后组织各班开展蜡染制作,并定期邀请窑上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学生传授制陶技巧,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让贞丰文化流传于莘莘学子,生生不息。

政校共绘基因图谱

非遗以这样“高调”的姿态进入海亮教育·贞丰一中校园生活,并非偶然。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意味着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成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话题。

同年,《贵州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发布,强调要推进非遗普及教育,重点支持非遗进校园,鼓励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课程、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把本地区非遗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

北盘江流域沿岸的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贞丰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2021年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批准贞丰县为民族文化创新区,培育打造纳孔、必克、岩鱼、相湖等12个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是贞丰的靓丽名片,也彰显着这里的深厚底蕴,为教育强县建设描绘了鲜亮的文化色彩。

截至目前,贞丰县铜鼓十二调、皮纸制作技艺、布依族勒尤、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服饰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二月二”、布依族“六月六”、布依族蓝靛染工艺等29个项目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牢记殷殷嘱托,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正乘着教育强国和非遗保护的东风,逐步走进贞丰县各中小学校园,丰富着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追寻和传承文化根脉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培养着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贞丰四小将非遗项目“竹扎彩灯”融入课后服务,依托少年宫平台,成立传承民间传统技艺工作坊,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贞丰四小“竹扎彩灯”作品

正如贞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保正权所言:“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及大课间等形式,将非遗课程融入学校课堂,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

据了解,目前贞丰县有10所学校开设了非遗课程,涵盖了古法制陶、古法造纸、布依扎染等。

“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支热爱传统文化、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教师队伍,将学生的自我潜能挖掘、自我价值实现融入文化传承中,让非遗之花在校园沃土上绚丽绽放。”保正权说。

立体浸润文化塑魂

近年来,贞丰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让文化传承不局限于非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走进校园,与美育、体育有机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也为培养好民族文化传承人夯实基础。

走进贞丰民族中学,校园里青瓦翘檐的布依建筑风格、鲜明的民族元素和国学经典的浮雕画廊,尤其是“一贤园、两长廊、三庭院”的独特设计,把集学习、修身于一体的南国风光及园林艺术融为一体。

“这里的浮雕是根据当地民族特色所绘制,我们将学生的绘画与剪纸张贴在教学楼走廊,让在这里读书的学生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氛围。”贞丰民族中学副校长陈鸿介绍。

除了这样别致的视觉设计,贞丰民族中学还开设了布依族传统舞蹈竹筒舞的大课间,板鞋、押加、绘画、民族歌舞等社团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体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贞丰民中竹筒舞大课间

贞丰六小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苗族二月二走亲节、三月三、六月六布依风俗节,同时成立教学研究小组,开展《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通过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将其融入校本课程,设计手工制作、传统礼仪学习等实践课程,还邀请专家讲座,让师生对民族文化有更好的理解。”贞丰六小校长徐洪丽说。

2024学年开学季,贞丰一小举行新生拜孔大典暨开笔礼活动,学校组织700余名新生身着汉服,在文庙完成正衣冠、拜师礼、击鼓鸣志、开笔礼等仪式,以期让孩子们体会尊师重道、崇德立志的深刻含义。

贞丰一小新生拜孔大典暨开笔礼活动现场

“活动的举办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我们古为今用,旨在让文庙散发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蓬勃的时代感召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将传统教育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思想融合统一,形成新时代背景下校本课程的育人模式,让代表承袭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符号——文庙,焕发新的文化生命力。”贞丰一小校长李宏英说。

保正权介绍,贞丰县各中小学以当地文化资源感染学生,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延伸课后服务内容,努力营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强化学生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