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中国元首2025年的首次出访。
中国和东南亚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历史的长河中,古丝路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让睦邻友好不仅刻于史书与古迹,更融入了市井烟火。如今,从展会上的一拍即合,到免签便利催生旅游新业态,再到青葱校园孕育新希望,共建“一带一路”解锁互利共赢新动能,续写民心相通新故事。中国同东南亚国家一道,朝着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目标迈进,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凝聚更大力量。
这一碗,情长意长
中国和东南亚是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好邻居。各国在饮食文化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中国南方的稻米与稻作文化在石磨等工具,以及蒸、煮等烹饪技法的加持下普及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变幻出形状、口感、风味各异的米食,米线就是其中最独特的存在之一。
来到东南亚,相似的稻香在不同土地生长出不同滋味。当筷子和汤勺搅动,米浆细丝裹着酸辣鲜香在味蕾上起舞,也串联起不同文明之间深沉、悠远的对话。
越南米线是当地人钟爱的日常佳肴,这种以大米为主料的传统饮食,深深扎根于越南悠久的稻作文明。
成长在越侨家庭的冯娟将越南烤肉米线搬上小店餐桌。这根“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美食爱好者,也抚慰着越南朋友心中绵延的乡愁。
身在异国他乡,马来西亚驻昆明总领事穆罕默德·阿克玛,时常回味家乡的那碗叻沙。浓郁的椰香与鲜辣的汤底交融,虾膏的浓烈与香茅的清香碰撞,再佐以各式配料,演绎出纯正的马来西亚风情。
位于柬埔寨金边的乌亚西粿条店已有40多年历史,每天食客络绎不绝。
一碗柬埔寨粿条里,糅合了源自中国潮汕地区的米粉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柬埔寨本地食材。
相遇、碰撞、融合,翻滚的汤底里藏着两国人民对美食探索的无尽智慧,每一口都是中柬两国深厚而绵长的情谊。
线长情更长。一根米线跨山越海承载了千年稻作文化的历史传承之情,演绎出中国与东南亚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之情,彰显着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交融互鉴之情。
云南网记者 刘子语 王靖中
这一口,情香意浓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金黄饱满的柬埔寨芒果走上中国消费者餐桌,越南咖啡和面包在昆明街头飘香,马来西亚榴莲让马中两国民众共享甜蜜……这一口口风味,见证着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
位于昆明华山南路的胡志明昆明旧居,吸引着不少中越两国游客到访。
旧居旁的南来盛咖啡馆是昆明较早的咖啡馆之一,店里的咖啡、法棍面包是老昆明人的味觉记忆,这里也见证着胡志明在中国开展革命运动的岁月。如今,许多年轻人来到咖啡馆,品味历史的底蕴。
在昆明染布巷,生于越侨家庭的冯娟也在用美食诠释着她心中的中越友谊。
冯娟自幼看父母做越南面包,自己创业后也选择传承这份“家里的美食”,开了一家越南面包小店。
小店开张后吸引了众多食客,有昆明本地人、外地游客,也有越南留学生和商人。
今年,冯娟又有了新动作,她新开了米线铺子,推出了越南烤肉米线等美食。
“烤肉米线在越南是一道经典美食,每家每户都会做。”冯娟向妈妈认真学习,烤肉的腌制时间、切肉时下刀的厚薄,以及蘸料的酸甜度如何适应云南食客和越南食客不同的口味。她一边烹调一边高兴地说:“我想让更多中越食客在我的小店里享受越南美食。欢迎大家来品尝我们家的越南味!”
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勿的榴莲园中,OVD农业土地发展有限公司的华裔第三代榴莲专家廖峻陞正在查看榴莲树的长势:“照顾这些树就像养孩子,每一颗果实都藏着祖辈的坚持。”
600多年前,郑和到访马来西亚时就见识过一种“皮生尖刺、甜美好吃”的热带水果,随行人员将其称为“赌尔焉”。600多年后,廖峻陞的家族与当地许多华人企业一样,不仅从这一作物中谋生,更将其视为中马友谊的象征。
如今,公司在以种植猫山王榴莲为主的同时,也围绕榴莲园发展生态旅游。
“榴莲的甜,得让游客从枝头尝到心头。”公司负责人安琪对中国市场的潜力充满信心,“我们期盼与中国企业合作,通过引进最新的农业技术,让更多优质的马来西亚榴莲产品登陆中国,让更多人恋上猫山王。”
“马来西亚共有200多个榴莲品种,除了大家最熟悉的猫山王以外,黑刺、苏丹王、甘榜等榴莲也值得一试。”马来西亚丰巢集团首席执行官陈铭丰介绍,企业自2015年起深耕榴莲全产业链,产品已出口至中国、新加坡等多国。“随着马来西亚鲜食榴莲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将加速开拓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才能让马来西亚榴莲这颗‘果王’走得更远。”
2020年6月,中柬两国签署《柬埔寨鲜食芒果输往中国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2021年5月,柬埔寨新鲜芒果实现输华首发,柬埔寨芒果成为中国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磅士卑省是柬埔寨芒果的主要产区之一。当芒果进入最佳采摘期,各个种植园也忙碌起来。
“新鲜芒果将运到车间进行清洗、筛选和包装。”柬埔寨Ploy Green Land(PGL)公司总经理青•查姆棱说,芒果通过冷链快速运输,销往中国,打开了新市场。
2018年青•查姆棱第一次到昆明参加南博会。通过南博会,她看到了柬埔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景。
此后,她多次参加南博会。她介绍,PGL公司除了农产品贸易还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咨询服务。她期待着对华业务,特别是与云南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云南网记者 刘子语 韩成圆 舒文 常远 陈晨 李玲 王靖中 沈燕 李吒
滇越跨境游四季皆景
春风吹拂,越南跨境游团队奔赴云南赏花,越南籍旅游从业者黄雪也进入了一年中忙碌的旺季。
身为越南第一旅行公司经理、越南—云南旅游联盟品牌主理人,黄雪的职业生涯因云南迎来转机。
2019年下半年,随着昆明至河口动车开通,“动车时代”的到来让黄雪嗅到了商机。当年年底,她立即启程赴滇考察。几个月后,她带着精心规划的越滇旅游线路回到越南,向代理商推广。“我们这几年的游客数量一直稳步递增,市场对云南这条线路反馈特别好。”去年,黄雪的旅行社接待了1.7万名越南游客,这些游客大多从河口口岸通关,随后乘坐动车,开启精彩旅程。
在越南游客眼中,云南四季皆美,处处浪漫。在带队过程中,黄雪也见证了他们留在云南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2024年5月,中越边境的中国河口公路口岸南溪河新联检大楼启用,这对黄雪的旅游事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游客通关时间大幅缩短,能在旅行目的地有更多游玩时间。”黄雪笑着说。
“今年,越南国会批准投资建设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我们始终保持关注。此外,大理开通到越南河内、胡志明市的航线,让云南与越南的距离更近了。”在黄雪看来,便捷的通关流程、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云南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共同推动了越滇跨境游市场的火热发展。越滇跨境游的未来必将不断续写精彩。
云南网记者 陈晨 刘子语 韩成圆
短视频架起连心桥
“原来越南语和中文也有相似之处!”看到手机屏幕上闪过的“弹幕”,越南姑娘裴氏璇用流利的中文笑着回应:“这就是我想传递的,中越文化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来自越南老街的姑娘,用十年时间在云南扎根,又以短视频为桥,让两国网友感受到彼此生活的温度。
2015年,高中毕业的裴氏璇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文系失之交臂,不甘心的她毅然选择跨境求学,来到云南河口职业高级中学学习中文。“这里有专门面向越南人的中文教学班,我相信学会中文日后找工作更方便。”一年后,裴氏璇以优异的HSK(国际汉语水平考试)成绩申请进入红河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她又叩开云南大学的大门,攻读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选择传播专业,正是因为看到了短视频的潜力。裴氏璇坦言:“拍短视频时发现,镜头能打破语言隔阂。我想让更多人听懂越中故事、感受越中友谊。”到西双版纳过泼水节、带30元去斗南花市买花、大学生勇闯招聘会、带妈妈到丽江旅游……这些“云南日常”被裴氏璇拍成视频后,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这些年拍摄的各类视频中,让裴氏璇印象深刻的,还有到越南乂安探访中国唐代诗人王勃足迹的经历。
“2022年,我和朋友从老街省辗转到乂安省宜春乡,凭着网络上的线索碎片,我们一路走一路问。”裴氏璇回忆道:“视频拍摄完成传上网后,不少中国网友留言,‘原来《滕王阁序》的作者在越南也留下了足迹。’那一刻,我觉得镜头真的可以连接历史。”
今年夏天,裴氏璇即将毕业,她计划留在中国当越南语教师。她说:“十年了,云南早就是第二故乡。未来,我想用镜头带更多人了解越中友谊故事。”
云南网记者 李玲 刘子语 韩成圆
文旅合作让“老友”故事写新篇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云南佳途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鸿正在吉隆坡洽谈邮轮旅游的业务。“我从事马来西亚方向的工作已经15年,近几年越来越觉得,中马、滇马旅游交流合作欣欣向荣、日新月异,我们开拓市场的信心更强了。”姜鸿兴奋地说。
近年来,在航班逐步恢复、免签政策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云南与马来西亚的跨境旅游持续升温。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旅行社组织超2万名云南游客赴马旅游,接待超9万名马来西亚游客来滇旅游,姜鸿公司的业务量也随之攀升。
“结合‘旅居云南’建设,我们重点开发融合休闲、康养等特色的入境游产品,近期组织了40余人的马来西亚旅游团到腾冲体验温泉康养,获得广泛好评。”姜鸿补充说,今年,大理至吉隆坡航线开通,佳途旅游积极组团,方便喜欢大海的云南人去马来西亚看海。国际邮轮成为这几年他们在马来西亚方向主推的业务,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云南与马来西亚,本就是常来常往的‘老友’。我期待更多文旅交流与合作,拉近双方距离,写下新的故事。”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旅游局总执行长蔡依霖说道。
雪兰莪州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与云南有许多相似之处。蔡依霖观察到,如今许多赴马游客已不满足于短、平、快的“打卡式旅游”,长时间、有深度的“沉浸式旅游”正成为新趋势。“为此,我们围绕生态、文化、艺术、极限运动、美食等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游路线。”她热情地介绍道。
中马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中国访马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2024年,马来西亚共接待中国游客370余万人次。蔡依霖说:“我们欢迎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各地游客,深度探索雪兰莪州,亲自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
今年3月,蔡依霖与近百位马来西亚旅游业者组成代表团,用11天时间走访昆明、成都、青岛、郑州四座城市,推介马来西亚旅游。“云南一直是马中合作的前沿与窗口,也是马来西亚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目的地之一。”她兴奋地说,近几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人开始对云南的雪山峡谷、民族风情、诱人美食心生向往。两地间4小时左右的直飞时间,更为“双向奔赴”提供了便利。
2025年,是雪兰莪旅游年。谈及未来合作,蔡依霖充满期待地表示,除了吸引更多游客造访以外,雪兰莪州还希望在教育研学、非遗开发等领域与云南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云南网记者 刘子语 韩成圆 王靖中 朱海
在云南收获精彩
杨钪森来自马来西亚槟城,2015年来到中国后,在北京大学和暨南大学学习深造。现在,他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讲师。
杨钪森说,作为云南省内较早开设马来语专业的高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持续与马来西亚的高校进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等合作,每年举行的南亚东南亚文化节,让众多学子能沉浸式体验多元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参与举办的中国(云南)—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对话会,为两国高校的老师们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杨钪森经常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模拟“中国—东盟青年峰会”,让学生走出书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推荐学生到景点,用马来语分享当地的故事,并发到社交媒体平台上。“从小就在书中了解云南,来到中国快十年,我发现云南是一个可以让你沉淀下来静心做事的一个地方。”杨钪森说。
这样的“此心安处”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学生来到云南求学。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郑静文说:“这里多元文化交融,自然风光秀丽。云南的米线让我想起家乡的米粉,香甜的鲜花饼唤起我对马来西亚香饼的记忆。云南的节日氛围也让我倍感亲切。”郑静文表示,云南大学在东南亚颇具知名度,且云南与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相近,人文交流频繁,这也是许多马来西亚学子选择云南的原因。
“生活里,我遇到了很多暖心的事。刚入学时,中国同学带我逛校园,打羽毛球。我还参加了‘看泰剧学泰语’的活动,不仅学到了新语言,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在云南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我收获满满,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精彩!”郑静文开心地分享道。
云南网记者 黄议娴 刘子语 韩成圆
云花绽放柬埔寨
每天,距离柬埔寨金边市区不远的昆明滇王花卉有限公司(下称“滇王花卉”)生态格林维尔花卉种植基地,当地花卉零售商前来进货的车辆络绎不绝。“这里的盆景种类多、品质好、数量大,还有专人教授养护技术,深受当地零售商和消费者喜爱。”在金边市区经营花店的索卡是这里的常客,这次他又买下了一批蝴蝶兰。
“从进口鲜花到在当地培育、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花卉,这条合作之路我们走了10余年。”滇王花卉总经理付超回忆道,自2014年开始,公司从昆明出口鲜花到柬埔寨,2024年出口量已超1500吨,这些鲜花通过当地大大小小的花店销售到柬埔寨朋友的手中,装点他们美好的生活。“柬埔寨人喜欢用鲜花装点婚礼,来自云南的鲜花见证了无数新人的幸福瞬间。”
鲜花生意愈发红火,付超开始琢磨如何让云南的花卉在柬埔寨落地生花。随着滇柬农业合作不断纵深推进,付超的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2021年,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付超与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在金边合作打造花卉示范种植基地,将耐热的玫瑰、非洲菊和蝴蝶兰等优质花卉品种引进到柬埔寨进行示范种植,同时在当地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每年为柬埔寨当地农业专家、高校农业专业学生和意向种植户提供超百个培训名额。
2021年至2024年,滇王花卉参与并完成昆明市科学技术局的中柬花卉技术推广中心项目建设,把更多花卉相关技术落地柬埔寨,让云南的鲜花在柬埔寨落地生根、常开不败。
云南网记者 沈燕 李吒 韩成圆 刘子语
期待更多“双向奔赴”的美好
昆明风情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东南亚出境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中心总监安晖正在为一个35人的旅游团协调签证和机票事宜。这个团队即将从昆明启程,飞往柬埔寨暹粒,去探寻震撼人心的吴哥古迹。
“今年以来,我们接待的赴柬旅客对行程的满意度和好评率高达100%。”多年从事旅游行业的安晖对柬埔寨市场非常看好,他认为柬埔寨不仅拥有世界遗产、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高质量的配套服务也能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2025年第一季度,安晖和他的团队接待了600余名前往柬埔寨的中国游客。随着中柬两国各地航班恢复,航线加密,第二季度的游客数量预计还会有所增加,安晖和他的同事们干劲十足。
在柬埔寨暹粒,长荣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燕刚结束与安晖的通话,便立刻投入到协调导游、预订酒店、安排车辆、核对行程等地接服务事宜中。目前,她的公司每月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超过3000人,这些游客主要以老年旅游团、工作考察团和追求独特体验的小众精品路线定制团为主。
自2002年成立以来,林小燕的公司在柬埔寨深耕了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满足从休闲旅游、商务考察、研学等多种出行需求。“我们年接待旅客量最高时超30万人次,可协调导游人数达500余人。”林小燕介绍。
现在,林小燕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制定赴华旅游线路。随着中柬两国交往合作日益密切以及中国免签政策放宽优化,越来越多的柬埔寨人对中国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们希望两国人民能通过旅游实现‘双向奔赴’,增进彼此了解。”林小燕说。
云南网记者 沈燕 常远 韩成圆 刘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