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文文
李家巷、花园巷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文庙街道东关社区,走进小巷,耳边是轻快的音乐声,鼻尖飘过咖啡与烤面包的香气,墙上绘着鲜艳的彩绘,巷中老宅纷纷变身为风格各异的小店——“了然茶社”中三五茶客闲谈,“1997”花艺美甲店飘出清香,“知行”共享自习室坐满备考的年轻人,“和平小院”夜间升起烧烤炊烟,“晴子家”蛋糕店飘出甜香……在这里,一群新就业群体正以独特方式改写着自己的职业轨迹,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这两条小巷也成了县城年轻人们休息日新兴的消费聚集地和文旅打卡点。
马艳菲生完孩子后一度全职在家照料孩子,等孩子稍大,她开始尝试做私厨贴补家用,2014年她还专门赴胶东学习花馍技艺。这两年,巷子里的闲置小院被创业的年轻人一间间租下,也给马艳菲带来了新的思路,她迅速着手改造自家老宅。2024 年5月,马艳菲家的老宅摇身一变成了一家花馍工作室。如今,她的特色花馍在宁阳小有名气,各类订单从未断过,马艳菲每天在店里忙得不亦乐乎,和面、调色、捏制、发酵……在她手中,寻常的面团渐渐变成了一朵朵牡丹、一只只灵动的鸟,甚至是憨态可掬的“拉布布”,这些都是她引以为傲的花馍作品。马艳菲还计划带动身边宝妈共同创业,让她们兼顾家庭与自我价值实现,带她们一起从家庭主妇转型为创业从业者。
“这里房租不高,离城区近,交通方便,很适合慢节奏的手工体验。”于海是“半日闲”手作坊的老板,此前多年,他一直在外奔波打工,偶然发现家乡老巷的独特优势后,便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开起了这家手作坊——在这里,年轻人可以亲手制作皮包、银饰,在指尖的摩挲与时光的慢流中,触摸手艺的温度。每到周末,小店总能吸引不少专程而来的客人,看着客人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皮包、银饰时脸上的笑容,于海也格外满足。对他而言,这家手作坊不仅是一份营生,更是他告别漂泊、实现职业转型的新起点,能守着熟悉的家乡,做自己喜欢的手工事业,这份踏实与温暖,是他在外多年从未有过的。这间充满烟火气的手作坊,就是于海实现职业转型、扎根家乡的温暖新平台,也是他连接邻里与年轻客群的温暖纽带。
近年来,街道与社区主动推进闲置宅院盘活计划,不同于大拆大建的传统更新路径,李家巷、花园巷采取“微改造、精提升”的有机更新模式。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历史记忆,让老巷在不失韵味的前提下焕发新生,给一批批选择回乡创业的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像马艳菲、于海这样的人改变以往奔赴大城市求职的观念,选择返乡、入乡创业,成为新就业群体中的一份子。较低的生活成本、宽松的工作环境、亲近的人际关系和文化认同感,成为他们选择家乡的重要原因。他们不追求规模与速度,更在意工作品质与体验,注重生活与自我实现的平衡,以个人兴趣和技能为起点,在老街旧院中开启新职业征程。
这些年轻人从他乡漂泊的打工者,转变为回归本源的“家园创客”,扎根家乡沃土,正以自身发展重新定义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路径。正如马艳菲所说:“以前总觉得大城市才有机会,现在发现,家乡的老院子、老手艺同样能做成事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