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臣欢
8月9日0时31分,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从山东日照附近海域腾空而起,将“中联重科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颗企业冠名卫星的升空,不仅标志着中联重科服务网络从大地迈向太空,更让长沙卫星产业版图再添星光。
此前,长沙“造星”产业已悄然成势。今年5月17日,长沙天仪研究院一次发射6颗商业卫星升空,涵盖SAR遥感、光学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而天仪研究院和航升卫星作为长沙商业航天的“造星达人”,已分别完成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和12颗卫星的发射,构筑起微小卫星研发制造的高地。“中联重科号”卫星,既是长沙卫星发射名单上的新成员,更是长沙卫星产业再进一步的有力见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沙卫星产业已显现鲜明特征:其一,商业化基因突出。天仪研究院作为中国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其“天仪42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灾害应急管理等民生领域。其二,产业链条完整。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到数据服务,长沙已形成全产业生态链。其三,应用场景纵深拓展。天仪研究院负责人杨峰看完中联重科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后表示:“下一步,希望我们和中联重科开展真正的业务合作。”可见,卫星技术不再悬浮于太空,而是成为赋能工程机械、农业监测等实体经济的“天基神经”。
星城大地,星空浩瀚。长沙卫星产业正以“小而多、快而精”的星座模式打开苍穹经济。造星能力与用星需求碰撞出的火花,正为中国商业航天开辟一条独特的产业化路径——卫星不仅飞得高,更能扎得深,成为支撑大地产业的“云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