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的阳光洒在万峰林的稻田里,10岁的徐凯朗挽起裤脚,追着鱼儿在水田间奔跑。母亲站在田埂上举着手机拍照,父亲索性也跳入田中加入“战局”。笑声与水花交织的瞬间,被路过的游客拍下并上传网络,配文写道:“在黔西南摸鱼,才算真正的假期。”
这一幕,折射出黔西南旅游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过去,游客来到万峰林,多是远眺群峰、拍照留念;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下田入景”,在互动中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
“前几年旅游以‘看一看’为主,如今更强调‘玩一玩’,注重参与感。”兴义市南悦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马德龙对记者说。

马德龙在定制规划新路线。(图/杨雯)
过去的旅游常见是一辆大巴载着几十名游客,按固定线路走马观花。而如今,小车小团、自由行和定制化行程逐渐成为主流,特别受到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青睐。有人白天骑行山间,夜晚在布依景区看演出、在夜市街头品美食,兴致勃勃一直玩到深夜。“有的客人甚至第二天干脆临时改签万峰湖的船票,只为多睡一个懒觉。这种随性与自由,正是当下旅游的新特征。”马德龙笑着说。
体验式旅游的兴起,让黔西南焕发新的活力。万峰林的稻田摸鱼、坝盘的桨板运动、顶效的探洞项目,都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热门项目。探洞每天限量60人,常常“一票难求”;桨板运动则成了年轻游客朋友圈的“炫酷打卡照”,随手一张“立于水面”的照片,就能收获无数点赞。

孩子在万峰林稻田里尽情抓鱼,家长则在稻田边悠闲地品咖啡。(图/杨雯)
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也正在成为黔西南的新亮点。如今,万峰林马拉松赛道不仅承载专业赛事,也成为晨跑爱好者的热门选择。“前不久,有一个七八十人的团队专程把晨跑纳入行程,在峰林间体验赛道奔跑的乐趣。很多游客都说,这种在自然间奔跑的感觉,比健身房的跑步机强太多了。”马德龙介绍道。
与游客体验同步升级的,还有旅行社的角色。过去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线路”,如今更像是“旅行管家”,根据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比如家庭游客,老人想安静观光,孩子要尽情玩耍,我们就会量身设计行程。白天孩子可以去稻田摸鱼、体验桨板运动,老人则在湖边散步、喝茶休憩,晚上全家再聚在一起看演出。”马德龙说,“看似简单的行程,其实要求旅行社具备更强的统筹与策划能力,不只是卖票订车,而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游客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毛杉树村将军洞内参观。(图/刘朝富)
为了满足新需求,当地旅行社不断开发主题化产品,如“夜游布依景区+篝火晚会”“亲子摸鱼+非遗体验”“探洞+骑行运动套餐”,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种灵活的产品创新,推动了黔西南旅游从“观光”走向“体验”。
黔西南还在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夏季,来自北上广深、重庆、成都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此避暑纳凉,常常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冬季,则有来自东北、北京的中老年游客,把兴义作为“避寒胜地”,有的甚至停留整个冬天。舒适的气候条件叠加“人文兴义·康养胜地”的持续推广,使“旅居”逐渐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游客在万峰湖镇坝盘村进行桨板活动。(图/彭艾琳)
文化和夜经济的兴起,也为这片土地注入更多活力。布依歌舞、文艺演出和夜市烟火,让游客白天徜徉山水之间,夜晚沉浸在人文氛围里。来自广州的游客刘雨桐带着父母和孩子来到兴义,她说:“以前三代人出游最麻烦,老人想看风景,孩子想玩,往往谁都不尽兴。没想到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旅游已不再是‘看过’,而是‘经历过’。”马德龙表示。如今的黔西南,从大巴团到小车团,从观光到体验,已经完成一次重要转型。游客不再只是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真正成为体验者。

夜晚的兴义市老城区街心花园。(图/杨雯)
贵州的美,不止能看见,更能参与、融入、带走故事。黔西南的旅游转身,不仅是一种业态的更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探索。未来,这片峰林大地有望吸引更多游客留下脚步,让“体验之旅”成为贵州旅游的新名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