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
作为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山东正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2024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超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400万标箱,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超4%、7%的同比增幅。截至2025年一季度,山东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2万列,国际运营线路拓展至56条,覆盖共建“一带一路”的27个国家59座城市……
山东港口昼夜不息,装卸着来自全球的集装箱;山东中欧班列汽笛长鸣,将“山东制造”送往欧亚大陆。从蔚蓝海岸到内陆腹地,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业态培育,山东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实践,奏响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澎湃乐章。

从“煤码头”到全球“数智”枢纽
从建港第一天起,日照港就流淌着改革开放的血液。而开放,更是植入日照港基因的战略选择。这座在黄海之滨荒滩上起步的“煤码头”,不断向新、向智、向绿,跑出了独特的开放之路。
在日照港石臼港区的集装箱码头上,现在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画面:远控岸桥的钢铁臂精准抓起30吨重的集装箱,稳稳落在无人驾驶集卡上,后者沿着预定路线匀速驶向堆场,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个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正以“数智”为引擎,挥动“双臂”,迎接更多的国际“新朋友”。
与全球主流自动化码头不同的是,日照港没有采用常规的垂直封闭式设计,而是选择了一条看似“逆潮流”的道路。若采用传统的垂直封闭模式,就意味着日照港要将原有物流体系割裂重建。而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设计能让堆场与岸线平行,社会集卡车可直接进入场区,让其综合成本直接下降70%。正是不断的改革创新,才使日照港开放能级不断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拓展。
两条直达港区的千公里铁路直通中原腹地;五条原油长输管线向西、向南、向北辐射;丰富的航线网络向东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向齐发、陆海相济,日照港源源不断把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输送到全球,把全球优质资源带到中国腹地。
如今的山东省港口集团,各港口明确发展定位、功能分工,各司其职,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前列。以日照港为例,去年6个货种居全国首位,9个货种过千万吨,全年外贸吞吐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原油期货交割仓库实时连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来自巴西等地的矿粉通过流程化皮带机,快速输送至腹地钢厂;帝王蟹等进口鲜活水产品“随到、随卸、随走”,第一时间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到韩国平泽的新能源汽车“朝发夕至”……更有船方感叹,“在这里,能触摸到中国开放的脉搏。”
穿梭在“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
2025年4月21日,随着一声汽笛响起,山东中欧班列齐鲁沿黄专列由济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发出,驶向欧洲国家。齐鲁沿黄专列首次实现全铁路集结发运,这一创新之举敲响了山东融入“一带一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全路集结发运,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协同增强。这趟班列的特殊性在其“山东模式”上。通过“省内沿黄城市集货+济南统一发运”的模式,集结了济宁、东营等山东省内沿黄8市的出口货物,实现“多点集结、一站通关”,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
相较于传统的中欧班列运营模式,齐鲁沿黄专列的开行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齐鲁号·齐鲁行”专场推介活动,吸引了众多省内沿黄城市外贸企业“尝鲜”。建立管控信息平台,更新硬件设施,不断优化短驳、堆存、检验、装卸等工作流程,推出“预约通关”“铁路快通”等便利措施,多方保障货物在省内高效集结,实现货物属地查验、口岸直通,确保高效运输流转……中欧班列齐鲁沿黄专列的全铁路集结发运,是内陆开放与强国建设的生动缩影。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条开放之路、合作之路、发展之路。
5月20日,山东高速集团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山东中欧班列东南亚(老挝万象)集结中心揭牌活动。该集结中心设立后,将辐射中南半岛及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成为山东中欧班列打造南向国际运输走廊的核心节点。
汽笛声声,班列轰鸣,“钢铁驼队”穿梭在“新丝绸之路”上,从齐鲁大地深抵欧洲腹地,驰而不息的山东中欧班列打开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大门。在着力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同时,山东中欧班列全力服务海内外企业合作交流,助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中国味道”走向世界。

山东作为开放大省,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征程中,山东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优化中欧班列开行计划和运力分配机制,增加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推进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设施发展。
2024年1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推出29条具体举措,提出要加快构建陆海空域全方位国际物流大通道,到2027年集装箱外贸航线累计达到280条;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力争3年内建成250个左右公共海外仓,打造30个以上特色产业带。
为聚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搭平台、畅通道,逐步形成了东接日韩亚太、西连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并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织密航空、海运、中欧班列网,发挥世界级港口群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当日照港的万吨巨轮与山东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鸣笛共振,这场“陆海联动”的开放协奏曲,正以山东节奏勾勒全球贸易版图——从自动化码头到铁路枢纽,从集装箱吞吐量全球前列的硬核实力到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齐鲁大地用“港口+班列”的双引擎,为中国对外开放架起了一座高高的桥梁。
“开放不止步、改革不停顿”。山东加速智慧口岸建设、深化多式联运,推动山东从“物流通道”向“全球资源配置枢纽”跃升。这曲由钢铁与浪花共谱的开放强音,注定将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乐章中,奏响激越的齐鲁音符。
编辑:许光宇 金雪 叶彤 王嘉一
设计:董赫然
策划:单青 李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