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过八路军⑥|“猫山”的窝棚

0

记者 卢伟丽

这里曾经处于当年长城抗战沿线日军制造的“千里无人区”。在大山深处躲避日寇的村民们,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支援八路军。他们留下的感人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王厂沟是冀东军分区驻地。郭明明摄

1943年初秋,本该是庄稼成熟的时节,燕山深处的广袤田野里却是荒草丛生。一天,山脚隐蔽处一小片长势喜人的谷子地里,一位年轻的农妇正低头忙着掐谷穗。她叫蔡玉珍,当时,她的丈夫李西云正扛着一口袋谷穗去附近的碾道准备碾米。蔡玉珍不经意抬头向远处望了望,不禁大惊失色。

不远处,一队搜山的日本兵正向她走来。怎么办?李西云如果被发现,八路军战士们的口粮可就没了着落。蔡玉珍急中生智,指着与丈夫相反的方向大喊一声“那边有八路”。日本兵立刻向她指的方向张望。霎时,她猫腰钻进了山里的灌木丛。另一边,李西云三步并作两步跳进旁边的河道……

为了伤员,咱舍命也得上

百岁老人李西凡回忆80多年前的往事。郭明明摄

“小时候,母亲常跟我说那时全仗着年轻啊。”2025年7月4日,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王厂沟村,61岁的村民李井印坐在老屋的锅台旁向记者讲述这段往事。掐谷穗的这对夫妻正是李井印的父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弄粮食,是为了给住在家里的八路军伤员熬小米粥。

故事还要从82年前的一场伏击战说起。1943年5月13日,日军一个中队来王厂沟“扫荡”,八路军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在王厂沟设伏。经过十几小时的激战,一举歼灭日本关东军101师团春田中队150余人。

战斗从清晨开始,直到天黑,枪声才渐渐停止。八路军大获全胜,王厂沟的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但是大家顾不上庆祝,转而忙着抢救伤员,含泪掩埋牺牲的战士。

李井印的父亲李西云是王厂沟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组织民兵把八路军伤员抬到村民们“猫山”的窝棚里,妇女们则忙着照顾伤员。

坐在老屋的锅台旁,李井印讲述他的父亲母亲照顾八路军伤员的故事。郭明明摄

“猫山”,是王厂沟村民反抗日军“集家并村”政策想出来的办法。1942年开始,日军在宽城全面推行“集家并村”政策,将王厂沟划为“无人区”,强迫村民离开家园到“部落”(也称“人圈”)里居住。王厂沟的共产党员和多数革命群众坚决不进“部落”,转移到深山“猫山”抗日。

“那次我家‘猫山’的窝棚里挤了七八个伤员,没有多余的地方,父亲和母亲就住到窝棚外面,母亲负责给他们换药、做饭、洗衣,家里仅存的一点粮食也都留给了伤员吃。”李井印说。

为了给伤员弄到药,李西云带着民兵白天出发,翻过三座山,到达设在孟子岭的“部落”。他趁夜里没人偷偷翻墙进去,找到认识的老乡买到药,再趁着天还没亮偷偷翻墙出来往回赶。

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下,大部分伤员相继康复回到部队,但还有少部分重伤员需继续休养,李西云家也有两个重伤员还没有归队。然而,到了8月底,家里断粮了。

“母亲说,咱们不吃粮可以,但伤员不吃粮身体咋能恢复呢。他们就商量着下山去找粮。”李井印说,当时日军在王厂沟搞“三光”政策,把能看见的青苗都割了,李西云和蔡玉珍在山脚发现了日本人漏下的一小片谷子地,可就在两人欢欢喜喜掐谷穗时却遇到了日本兵。

李井印说,当时父亲正发着高烧,虽然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逃脱,但上衣还是被子弹打了一个洞。

“那天父母一直藏在山林里,等敌人撤了才出来。他们把散落在碾道被敌人踩过的谷穗捡起来,用碾子碾下谷粒,拿回家用小火烘干,碾出小米。伤员们这才喝上了香喷喷的小米粥。”李井印说。

我们都是八路军的“耳朵”

对王厂沟的村民来说,李西云和蔡玉珍照顾八路军伤员的故事并不稀奇。那个年代,王厂沟村几乎家家都住过八路军。

“1941年到1943年,八路军经常来,每家都有和八路军相处的暖心故事。家里有两间房的腾出一间来,有三间的腾两间。”村里的百岁老人李西凡说。他清楚地记得村里人轮流给八路军站岗的情形:“庄里庄外站岗的人不少,我们都是八路军的‘耳朵’。我那时不到二十岁,站过很多次岗,得防着日本人偷袭,不能让他们把八路军打了啊。”王厂沟村头的核桃树下,灿烂的阳光穿透树叶的间隙留下斑驳的光影,李西凡坐在阴凉里眯着眼睛回忆起往事。

关于站岗放倒树的故事,村民刘广士曾听父亲讲过。“那时候八路军一来,村民们就轮班站岗放哨,一直到十几公里外的孟子岭,都有人站岗。如果有敌人来,在山顶上站岗的人就放倒‘消息树’,离他最近的岗哨看见了也放倒‘消息树’,这样一个接一个,消息很快就传回村里。”刘广士说。

在那个条件异常艰苦、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很多战士的军衣、军鞋也出自王厂沟妇女之手。李井印的母亲蔡玉珍就曾多次组织村里的妇女做军衣军鞋。“我母亲说,任务紧的时候,姐妹们白天晚上地忙个不停。晚上熬夜做军鞋,可弄不到煤油,煤油灯成了摆设,只能用松明子借亮。松明子烟大,做一夜军鞋,脸和鼻孔被熏得黑乎乎,但没有一个人说苦说累。”李井印说。

他们说过的话都实现了

王厂沟的百姓为啥这么掏心掏肺地支持八路军?

“因为八路军好呀。”好在哪?除了打日本鬼子,帮村民挑水、干农活,村民刘广文的母亲还给他讲过一段往事。

1943年深秋,日军来“扫荡”,刘广文的母亲一家和住在家里的八路军战士一起藏到山洞里。夜幕降临,望着山下被烧毁的房子,刘广文的母亲和大娘十分伤心,忍不住哭了起来。

“当时,战士们安慰她们说:‘乡亲们,不要难过,日本鬼子马上就要完蛋了。我们一定会打败他们,建立咱们的新中国,自己当家作主。以后咱们盖瓦房,还要住楼房,到时候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我母亲和大娘听了这些话,心里亮堂起来。”说到这,为冀东抗战纪念馆做了20年义务讲解员的刘广文激动地提高了声调:“这话说完才过了两年,1945年,日本鬼子就被我们赶出了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年八路军说的话都实现了。这说明啥?说明只要跟党走,就一定能走向胜利,过上幸福的日子。”

冀东抗战纪念馆。郭明明摄

夏日的午后,阳光明媚。冀东抗战纪念馆门前,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参观。80多年前军民同心抗日的故事和他们不屈的精神在新时代被铭记、传承。

今日王厂沟

绿意葱茏的红色村庄

80多年后,王厂沟已经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美丽村庄。郭明明摄

山路蜿蜒,但平坦通畅。7月4日,记者驱车从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约50分钟,来到王厂沟村。干净的街巷,潺潺的流水,整洁的农家小院,在植被茂密的大山深处,绿意盎然的王厂沟村美丽而宜居。

在王厂沟“冀东军分区驻地”石碑旁的小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茂密的大核桃树下,村里的老人在唠嗑。

王厂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广元告诉记者,王厂沟村由王厂沟大庄、棒山沟、棒槌崖等6个自然村组成,目前柏油路早已通到每个自然村,村内的道路也都实现了水泥硬化。杂粮、板栗、山楂、核桃成为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棒山沟自然村,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有一束鲜花,是来参观的游客放的。旁边的冀东抗战纪念馆内,80岁的义务讲解员刘广文老人满怀激情地为大家讲述抗战故事。

“作为冀东抗战遗址,王厂沟村每年都有上万人来参观。未来我们还计划修复冀东军分区党政军机关、报社、医院、兵工厂等旧址,将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民俗等旅游资源相结合,以红色文化撬动绿色发展。”刘广元说。

​策划:刘成群

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

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

审核:陈亚飞 张海音 李为华

编导:任利 卢伟丽 郭明明

摄制:郭明明 张李昊 朱荣琛

插画:王岚 齐媛媛 曹旭 朱荣琛

鸣谢:中共宽城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