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五五”食业访谈】链提升竞争力 释放“蓝色粮仓”更大潜能

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成为支撑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发展空间,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建好“蓝色粮仓”,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成为业界近年来努力的方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在这一关键的历史交汇点,渔业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瞩目。为深入了解渔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十五五”期间的发展趋势,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雪光。

“十四五”渔业目标已基本实现

  “渔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还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王雪光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渔业发展成就斐然。202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357.59万吨,同比增长3.39%,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4172.29亿元;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80%;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北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助力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培育……

  王雪光介绍,从整体上来看,“十四五”期间,渔业因新冠疫情受到一定影响,但目前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发展平稳。水产品总量稳步增长,从生产供应端来看,产量未受明显影响。

  从渔业的基本功能来说,它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使市场上水产品的品种和形式日益多样,也充实了渔民的“钱袋子”,渔业在农业中仍是效益相对较高的产业。

  从消费方面来看,消费者愈发倾向于健康的消费观念,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从我国的统计情况来看,水产品消费量持续增加,特别是西北等原本消费较少的地区,现在成为潜在市场,增长率颇高。

  王雪光指出,总体来看,对比《“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目标,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00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5000亿元,在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渔业产值达16754.80亿元,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357.59万吨。除了“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4%”这一目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与预期有一定差距外,其他目标基本已实现。

  王雪光特别提到,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渔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涌现,工厂化养殖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各养殖环节,较以前实现了养殖周期的大幅缩短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此外,深远海养殖技术的突破也是一大亮点,还有生产加工、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也十分明显。过去,渔业发展主要靠规模扩张,属于粗放型发展;如今,科技的作用愈发明显,新质生产力特征突出。随着设施养殖大规模发展,金鲳鱼、石斑鱼等鱼类产量大幅提升。深远海养殖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因需要规模化生产,能够带动装备技术进步,推动水产品加工发展,是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科技的进步也为渔民老龄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渔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从劳动力提供角度解决了渔业生产问题。例如,自动投饵机的应用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总体来看,从业者对科技的认同意识大幅提升,自觉主动运用科技,接触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积极性很高,在协会举行的相关论坛会议中,养殖户、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度都非常高,这表明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渔业在生态修复中发挥独特作用,如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养殖可净化水体,大水面增殖实现“以渔净水”。王雪光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在渔业政策方面,尤其注重养殖领域和大水面渔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对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养殖业方面,开展了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首次大规模开展养殖尾水治理。从中央到地方配套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在提升产能的同时,带动智慧渔业、生产加工、渔港地区市场建设、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从供应端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而且,通过养殖尾水处理等设施的改造,渔业产业生态化有了很大进步,更符合环保要求,对整个水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减少了违规投入品的使用,提升了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行业“走出去、引进来”

  十四五”期间,我国渔业仍面临许多问题。王雪光认为,从国内市场来看,渔业存在结构性矛盾。餐饮业市场低迷对水产业影响较大,传统大众淡水鱼产能过剩,但随着预制菜的出现,水产品进入家庭的比重在增加,通过拓展销售场景,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随着市场对预制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品预制菜产业在精细加工能力方面的欠缺逐渐暴露,主要是研发不足导致产品口感较差。

  在技术与环境约束方面,尽管渔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供应仍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绿色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此外,我国渔业加工比重较低,只有40%左右,难以匹配规模化生产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工水平以消耗更多的上游产能。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如大网箱养殖一个网箱产量可达上万斤,需要配套加工和仓储能力,否则无法解决产量和销售问题。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产业产能优势却未能转化为全产业链优势,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突出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不足,尤其是在产品定义、定价和标准等方面。渔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性强,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00多个有着水产品贸易。一部分渔业产品受贸易形势不稳定影响较大,如罗非鱼、鳕鱼、鱿鱼等。我国渔业发展长期以出口导向为主,但“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渔业领域成效显著。以前大型加工企业的产品多为100%出口,现在很多企业出口比例下降至50%以下,反映出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王雪光介绍,为应对以上变化,协会工作重点转向引导企业重视国内市场。在多方引导下,部分出口企业转向内销,企业经营策略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成立国内营销部门、加大投入并组建专门团队。同时,协会联合国内科研院所、高校搭建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了解科技创新成果方向,促进双向交流。在标准制定方面,协会发布了《水产品可持续追溯指导通则》《水产品预制菜质量管理规范》等23项团体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并提供重要指引。协会未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首先,积极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邀请专家和政府领导为企业解读,引导企业了解行业现状和趋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引导企业面向全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推动国内外企业和行业交流,实现真正的“走出去、引进来”。一方面将优质产品推向世界,另一方面把好产品引进国内。同时,推进品牌化工作,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蓝色食品认证”,通过本土化的国际认证,规范国际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重点方向

  “从国际层面来看,渔业全产业链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这也会促使国内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将产业产能优势转化为全产业链优势,培育具有全产业链竞争能力的企业,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领军企业,以此实现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王雪光说。

  在国内发展方面,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仍是重点方向,这也符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产业会更重视全产业链发展,重视市场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这对提升渔业发展质量至关重要。而预制菜产业符合消费趋势,未来前景广阔,但需要解决研发滞后的问题。可以参考国际成熟经验,如冷冻鱼片加工等,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此外,还需关注和研究消费者需求,按照需求研发产品。未来预制菜研发的重点应是使产品复热后接近现做口感,只有达到这一程度,才能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同时,渔业的稳产保供功能会进一步强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多部委联合推进大水面渔业、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标准化池塘改造等工作,都是为了在稳产保供基本面上做更多努力,挖掘更多产业潜能。

  王雪光指出,我国庞大的市场是渔业发展最大的动力和机遇,大食物观的提出更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渔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仍未改变,自然资源恢复缓慢,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都越来越高。我国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在满足国际市场增量需求的同时,还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王雪光进一步介绍,我国渔业养殖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仍以粗放型模式为主,规模化程度不够高,在精准调控生物容量方面尚未进入实质监管阶段。未来向深远海养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和相关政策同步跟上,实现容量监管和限定,以推动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此外,国际市场竞争也在加剧,一些国外产业已对我国产业产生重大影响,需要认真研究应对策略。

  王雪光表示,展望“十五五”,尽管渔业面临着环境约束、市场竞争等诸多挑战,但机遇同样巨大。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都为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渔业一定能够实现全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强化稳产保供功能,在新的发展阶段书写辉煌篇章,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海洋强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