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5日讯 (山东台综合广播 马秀明)在青岛地铁9号线荟玉区间的施工现场,塔吊司机丁小琴和盾构司机陈永生这对“工地侠侣”的故事,正成为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一抹温暖的亮色。从辗转五地的漂泊打工者,到住进夫妻房、捧起大学课本的“新型产业工人”,他们的变化见证了一座城市对农民工群体的深情托举。

正在工作的盾构司机陈永生
工地安家:
“候鸟夫妻”住进“夫妻房”
“以前在外地打工,我俩一个住男工棚,一个住女工棚,中间隔着铁皮墙说话。”来自甘肃定西的丁小琴回忆道。这对“85后”夫妻在塔吊与盾构机间辗转十年。2023年,两人来到了青岛地铁9号线建设工地。
青岛地铁在建设一线推行的班组建设让他们眼前一亮:项目部不仅为双职工打造了4间“工地夫妻房”,还为他们送上涵盖意外险、重疾险的“双保险礼包”。

“工地侠侣”丁小琴和陈永生
“食堂吃得好,下班后能住一起,床头还摆着永生读大学的课本,这才像过日子的样子。”丁小琴的笑容里透着安稳。
捧起课本:
建筑工实现“技术升级”
作为首批加入“地铁工友成长共同体”的503名工人之一,陈永生的转型更具代表性。这位曾经的农民工在盾构机驾驶室完成了“技术升级”,更在青岛地铁第一建设分公司中建七局项目部“两进人员”政策支持下,于2023年考入国家开放大学机电专业。
“现在教材就放在安全帽旁边,工友还成立了学习小组。”即将拿到专科毕业证的陈永生,如今能熟练解析盾构机液压系统原理。
在项目部特设的“职工夜校加油站”里,123名盾构班组工人之中,像陈永生这样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挑灯夜读的工人已有二十多人,占班组总成员的五分之一。
畅达幸福:
青岛地铁的“产改答案”
青岛地铁9号线正在以“班组建设”编织一张覆盖面更全的幸福网。
在生活保障网方面,以建家为抓手,统一为班组提供标准化后勤服务,设立洗衣房、晾衣棚、夫妻房、探亲房,举办“集体生日”增强归属感,全面营造尊重工人、维护权益的和谐氛围;技能提升网建设中,9号线已累计创建189个班组,以“安全质量”为核心,通过制定常态化培训计划及“导师带徒”模式累计培养近2000人次,显著提升班组的技能水平和纪律执行力;成长支持网方面,通过薪酬二次分配,提高工人收入,分配奖金最高超过500元,并同步推行“小立法讨论”“岗位竞聘”“三星评选”等创新制度,以自主管理和正向激励引导班组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城市不该只是农民工打工的地方,更应成为他们成长的家园。”青岛地铁第一建设分公司工会主席王晓冬说。
如今在9号线工地上,丁小琴正备考起重机械指挥证,陈永生则计划攻读本科。“等地铁9号线开通了,我们要带孩子来坐坐自己修建的地铁,告诉他爸妈在青岛读过大学。”陈永生说。
从“流动的工棚”到“扎根的城市”,从“卖力气”到“拼技术”,陈永生夫妇的“9号线上大学”的故事,折射着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鲜活样本。当焊花与书页辉映、盾构机与课桌共鸣,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实践,正在浇筑一条通往尊严与梦想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