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衡主义,使健康具象化

0

身体失衡状态在目前广泛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可能就藏在中华优秀养生文化之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全世界的中医学理论奠定都有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上工治未病”,“未病”指的就是亚健康状态。 “平衡”是中华养生文化的核心观点之一。《黄帝内经》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认为健康源于人体系统多层次的动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平衡观指导着千百年来国人的养生实践,中医的各种调理手段,本质上都是为了从失衡回归到平衡,动态调衡,以实现健康状态的可持续发展。“平衡”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智慧。它注重整体性、强调自适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内在秩序一旦被打破,人就容易生病。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思路,古老的中华养生文化认为生命体具备自我防御与自我修复的潜在能力,调养根本,实现整体调节。因此,“养固健”相信,中华养生是一种更懂中国人、更适合中国人身心需求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无病状态,更在于阴阳的动态和谐、气血的充盈顺畅、神形的自洽契合。这一观念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契合,融入时令节气、生活日常,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身心的舒缓与平衡。

“养固健”力求为人们提供身体与生活重归平衡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的“三调养”,帮助人们调养身体状态,达致身体平衡;通过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的“四合理”,帮助人们调优生活方式,达致生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