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据4月15日《金陵晚报》报道,78岁的王恩翔计划与好友同游张家界,却因年龄被旅行社婉拒,最终不得不退订机票。类似案例在旅游旺季并不鲜见:旅行社对高龄游客设置健康证明、免责协议、家属陪同等门槛,而许多老人则抱怨“被年龄拦住了看世界的脚步”。这一矛盾背后,既是市场对风险的规避,也是银发经济需求井喷与供给滞后的撕裂。
旅行社的“五怕”并非全无道理。高龄游客突发疾病、意外受伤的概率更高,保险赔付额度却更低,一旦出事,纠纷和赔偿难免。但将风险简单转化为“年龄一刀切”,暴露的是行业的懒惰与短视。当一家旅行社以“75岁以上不接待”为由拒客时,本质上是用粗放的经营思维做市场——就像因噎废食的食堂,为了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干脆拒绝老人用餐。这种逻辑下,失去的不仅是客户,更是对“服务”二字的敬畏。
反观老年群体的需求,却呈现爆发式增长。报道中,81岁的谢如璧通过旅行写下《去俄罗斯感受过时光》,72岁的余闻“趁年轻”连赶三四个行程——他们用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活力的标尺。当代老年人早已脱离“在家带孙”的刻板形象,他们对社交、文化、体验的追求,甚至比年轻人更炽热。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亿,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突破30万亿。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旅行社若只会用“免责协议”筑墙,无异于将金山银海拱手让给更灵活的定制游、自由行。
破解困局,需要从“拒”转向“迎”。南京海熙旅行社的实践提供了范本,通过深耕老年大学等社群,建立客户健康档案,设计慢节奏、高舒适度的路线,去年营收近千万。这说明,精细化服务能消弭风险与需求的鸿沟。政策层面亦可发力,对接待高龄团的旅行社给予补贴,推动“随团医生”试点,开发适老化旅游巴士。我国部分城市已推出“银发专列”,配备护理人员;德国黑森林地区要求导游持有急救证书——这些经验证明,老龄化社会的旅游业,完全可以从“怕出事”转向“会兜底”。
说到底,银发旅游的瓶颈不在年龄,而在想象力。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会因风险而剥夺老人看世界的权利,而是用更周全的方案托起他们的诗与远方。当旅行社还在纠结“70岁该不该签免责书”时,聪明的景区已对60岁以上老人免门票,并专设老年游客服务窗口,拥抱银发游客。这中间的差距,或许就是未来三十年旅游业的胜负手。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