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1892—1977),浙江义乌人,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1952年10月被毛泽东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1949年后,陈望道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
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本的翻译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一生事事出于公心,为人为学为师坚守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时时把师生群众装在心里,是党性坚强、作风清明的楷模。
“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是陈望道的座右铭,从1918年在日本留学期间追望大道、更名立志到投身上海大学、五卅明志,再到1976年“大病后留言”、遗嘱笃志,近乎一个甲子陈望道都在践行自己“马克思主义信仰终身不变”的誓言。
1922年10月,刚刚成立一年多的中国共产党决定接办上海大学,学校的一系列进步举动引发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压制,不少知识分子对上海大学“望而却步”。1923年,一张署名“知名”的匿名纸条被秘密送到陈望道手中,内容是:“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陈望道看到字条的字迹便知道是陈独秀写的,后来他对学生说:“这是中国共产党要我做的,我就要去。”在一百年前党领导的“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学生在时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陈望道等进步教师的支持下,走在了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最前列,上海大学也成为“五卅”的策源地。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两个甲子前《复旦公学章程》订立的创校纪念日是9月14日,如今5月27日的校庆日是1950年5月8日召开的复旦大学第24次校务会议确定的:“拟定五月二十七日为校友节或校庆节案,决议:规定五月廿七日为本校校庆节。”将上海解放的日子定为校庆日正是会议主席陈望道提议的,意为没有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领导高等教育就没有复旦大学的新生。
1958年5月27日,陈望道为53周年校庆题词:“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又红又专,是我们复旦大学最大的校庆!我们要争取这样的校庆!我们要祝贺这样的校庆!”题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和掌握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并重的育人理念。
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之际,陈望道的子媳首次展出珍藏40多年的父亲遗书:“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识别能力。”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依然不忘叮嘱他们“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为党工作”。
从1920年9月入职复旦大学,后任中文系系主任到抗战时期担任新闻系系主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5年,陈望道始终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处处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担任校长后被师生敬称为“望老”。望老有句办学治校的名言,那便是“在我的观念中,师生总是占第一位的”。上海解放后不久,有关方面便着手为陈望道寻找寓所。起初想把位于淮海中路的一套花园洋房提供给望老,他坚决不同意,后来就近找了三层小洋楼,他依然不肯搬入。1955年,校方几经劝说,最后决定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安置在底层作为办公用房,陈望道勉强同意住进它的二楼。
擅长团结师生特别是知识分子,用心用情做思想工作是陈望道校长坚强党性、清明作风的生动写照。1952年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仅从各校调入复旦的学术权威就不下15个。回忆起往事,苏步青校长不止一次感慨地说:“望老不容易呀,把15个大头团结了起来,望老是有人格力量的。”对于调整后新的复旦大学,陈望道提出新的办学要求:新复旦要集大成,要做到量大、力强、品高。他一再强调,大学要成为两个中心:教学的中心和科学研究的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要进行创造性劳动,否则文化事业就不能发展,教育事业也不能发展”“每发表一篇文章,都应有自己的独创见解,否则就是人云亦云、重复劳动,对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实不足取”“综合大学应当广泛地经常地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祖国建设服务”。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陈望道发表《上海复旦大学的今昔》,系统阐述其“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综合大学负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是教育任务,要为国家大量地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还有一个是科学研究任务,对于国家负有发展基础科学、提供文化科学水平的责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宿舍紧张,相当一部分复旦学生住在校外。年逾古稀的陈望道细心地发现,校外宿舍周边通往主干道邯郸路的几条支路车流大、车速快,增加了学生的危险性。为此,他一方面创造条件,尽量把学生转移到校内住宿;另一方面不断去上海市有关部门奔走呼吁,加强道路管理,最终使国权路和国顺路变成了单行道,减缓了车流。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陈望道还在关心复旦师生的生活,为学校划归市区一事操心。复旦地处城乡接合部,50年代原属杨浦区,后来划到了宝山县,属于郊区。市领导探望病重的陈望道时,他说“我个人别无所求,但希望市里解决复旦划归市区的问题”。在他的一再要求下,70年代末复旦终于重归市区。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师生的重要回信,高度肯定陈望道的历史贡献和人格风范,勉励队伍“心有所行,方能行远”。他留给我们党性作风等方面的精神品质,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
(作者系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5版
作者:周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