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龙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清康熙时期,贵州有一位明星巡抚田雯(1635-1704),山东德州人,字紫纶,号漪亭。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贵州巡抚,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母逝丁忧离职,在任贵州约四年。主要贡献是广建官学、恢复黔东地区赴贵阳科考,以及撰写涉及贵州军事、文教、民俗、山川、风土等诸多方面的《黔书》,类似百科全书。田雯在《黔书》中,写了贵州的两座桥,一座是福泉的葛镜桥,是座三孔石拱桥,另一座就是晴隆的盘江铁索桥,名曰:《铁索桥论》。

贵州巡抚田雯《铁索桥论》
文章首先描述唐明皇在黄河修建的蒲津浮桥,这座桥以“铸铁牛八”名扬天下,前些年考古还把铁牛发掘了出来,测算每尊重达约75吨。这些铁牛用于牵引铁索,铁索连舟。随后话锋一转,尽管蒲津浮桥“称奇绝焉,然此乃安流通津,作之者易”,虽然工程浩大,但浮桥施工相对容易,“不若盘江铁索桥之难且奇也”。通过对比,田雯高度赞扬朱家民建桥“其功伟矣”。文章同时也提出铁索桥弊端:“絙长则力弱,人行其上,足左右下,絙輙因之升降,身亦为之撼摇,眩掉不自持,事马必下。前者陟岸,后者始登,若相蹑,则愈震,其险也。”摇摇晃晃的铁索桥,只能依次过桥,否则非常危险。解决办法是“迩乃济之以木,择材之巨者数百,排比之。卧于两崖水次,镇以巨石。”这个办法和当年洪承畴、赵廷臣、卞三元三位重臣重修铁索桥如出一辙。对于“两木之末不属者”,即两岸对伸木头相差“三十尺有四”约10米的空缺,通过选“可丈之木交其上”,如此这般,便能“方轨联镳”,车马并行,马嚼相连,“贯鱼逐队而不惊也”,有序过桥。
田雯《铁索桥论》还专门描述了桥两岸的建筑,“施之以栏楯,帷之以版屋,涂之以丹臒,梵宇琳宫,鳞次于崖之左右,辉煌掩映,如小李将军图画。”两岸建筑与山崖相融的壮丽景观,宛如“小李将军图画”。“小李将军”即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其父李思训称“大李将军”,父子二人是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田雯另外撰写的《铁锁桥二首》中,同样引用了“小李将军”。其一云:“粘天拔地山槎枒,下有黝潭龙所家。捷猱飞鸟不敢渡,庄蹻瞠目空咨嗟。巧锻长絙三十六,东西穿鼻贯石腹。螮蝀屹立体横陈,直使天堑作平陆。”槎枒指山峰错落,螮蝀即彩虹,借指桥。其二云:“红酣白糁两山口,蜃雾喷吐群峰首。画家能事李将军,澜沧江上如斯否。缥缈五城十二楼,神山海峤昆仑丘。拔剑斲空不知险,今朝快御天风游。”“红酣白糁”出自明代雷思霈的《春兴二首》,指盘江两岸风光。田雯的《铁锁桥二首》常被误认为是写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即大名鼎鼎的泸定桥,但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时田雯已经离世。另外,诗中“庄蹻”入滇,“长絙三十六”,崇祯皇帝为朱家民修建十一城其中的“五城”赐名等内容,结合诗文均引用“小李将军”,明显写的是盘江铁索桥。田雯撰写《铁索桥论》《铁锁桥二首》的背景,来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铁索桥的修复。《永宁州志》载:“康熙二十五年,(桥)被水冲坏,加修如故”,这个“如故”,是铁索桥的哪个时候呢?

贵州巡抚田雯《铁锁桥二首》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南征统帅洪承畴、赵廷臣、卞三元重修铁索桥,按三人文章,在原剩七索情况下,增加三索,共计十索,并使用大量木材修复,因此重修完成的是一座带铁索的木桥。又据《贵州通志》载,康熙六年(1667年),铁索全部锈蚀,因此改建为木桥。康熙十九年(1680年),吴三桂孙吴世璠从贵阳败走昆明,为防大清追兵,据水断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吴三桂的残余早已被完全剿灭,时任云贵总督蔡毓荣、贵州巡抚杨雍建以治理“三藩之乱”影响的名义,“会题重建,极为壮观”,但这个重建,仍然是座木桥。《黔南识略》对这次重建记录更详细,即桥“乃益坚密”,更加牢固。同时划分管理范围,“桥之东归永宁州管理,西由普安州、安南县分管”,同时规定“届六年,请领库金,大修一次”,即每六年大修一次。谁知三年不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桥便被水冲坏,时任贵州巡抚马世济主持重修。因此田雯撰写的诗文,尽管名称是铁索桥,其实是前任马世济重修完成的木桥。也许基于官场人情世故,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铁索桥的弊端。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桥“久雨倾圮”,时任云贵总督巴锡(满洲镶黄旗人)、贵州巡抚高起龙再次重修。康熙五十年(1711年),“木桥圮,(贵州)巡抚刘荫枢,更建(为)铁锁桥。面覆木板,工亦浩繁。旧例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志书的记录清楚显示,从康熙六年到康熙五十年的44年间,盘江铁索桥其实是以一座木桥的形式存在。

盘江铁索桥康熙乙未年重修石刻 陶永代 摄
前些年晴隆县文管所对盘江铁索桥的勘察中,从西岸掩埋的土坡中,清理出一方摩崖石刻,长47厘米,宽34厘米,风化严重,仅能辨识“康熙乙未年重修索练(链),宽比坎石,监工黄□源”云云。康熙乙未年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这方摩崖石刻侧面印证了四年前贵州巡抚刘荫枢将木桥更建为铁索桥。雍正五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次年便大刀阔斧修建从六枝经盘县到云南的新驿道,这条新驿道抛弃了盘江铁索桥,改为上游六枝的毛口驿过江,“行人俱渡毛口,走盘江桥人少,凡六年修一次”,每次国家拨银950两。至于平日维护,普安州、安南县合修西岸,永宁州独修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