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自作诗》《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

林散之草书《清风》
林散之草书《清风》,镜片,尺寸是67厘米×33厘米,大约2平方尺。落款是“九十三叟,散耳”。引首章是“大吉羊”(朱文),说明章是“江上老人九十以后作”(白文),名章是“散之信玺”(朱文)。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裱工精细,九五品相。作品正文内容是:
清风。
这幅草书《清风》是林散之92岁时写的。开笔饱蘸淡墨,然后轻点浓墨,“清”字的第一点下笔后,长锋羊毫腹部的淡墨立即下注,形成一个浓淡交融的“点”,这个点洇渗太多,林散之见状就又蘸了一下浓墨,写出余下的两点,这两点是用一竖来替代的,这一竖虽然是浓墨,但是仔细看,会发现中间有两条淡墨的痕迹,为什么有痕迹?这与长锋羊毫笔腹中仍有淡墨有关,是笔锋下按,笔锋分叉,淡墨浓墨交融而成的。然后牵引出淡墨的“青”字,笔画虽渗开,但上部仍留下一个小孔。然后再写“风”的外围,由于长锋羊毫笔笔腹中仍有淡墨不停地下注,“风”字的第一笔形成外围略浓而中间的线条较淡。林散之再写横画时笔毫已经叉开,他将笔一转,笔锋又合拢写完竖弯钩。这时,林散之又蘸了一次淡墨,继续书写“风”字的中间部分。按常理,写完正文应换成小笔写落款。然而,林散之没有换笔,接着写完“九十”两个字,又蘸墨,写了“三叟,散耳”四个字,“三”字墨浓,“叟,散耳”都是淡墨并有洇迹。
关于这幅草书,这里还蕴含一个小故事。1988年初的一天,身体欠佳的林散之写了一幅“清风”,但对“清”字下面的一“点”不满意,就把它扔在一边。次子林昌庚教授整理书案时就把它拿出来,盖上林散之的印章并收了起来。当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领袖、书法大家赵朴初来南京,到林业大学二村24幢15号看望林散之,林昌庚拿出这幅作品给朴老看,并讲了父亲林散之扔掉的经过,朴老听后赞成林昌庚的做法:“只要是林老写的字,不管写得好不好,都有其值得研究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写到这里,我停下正在敲击键盘的手,思考着朴老提出的“值得研究”。我认为,单单林散之这种治学精神就值得研究。字不满意,扔掉再写,不让一张不满意的作品流入人间,令人称赞。1988年元旦,林散之书画陈列馆在江浦求雨山奠基,已是91岁的林散之专门写了一副龙门对联:“补读未完书,一寸光阴,一寸学业,加些课,盖点羞,今日始知前日错;勤修过来路,半天工作,半天报酬,犹记得,忘不了,百年已负万年恩。”反观当下,不少人才学习几年就自称是书法家,就忙着办书法展,出书法集,这种现象应当深思。


2011年1月1日,南京经典拍卖公司在丁山花园酒店举行2010秋季拍卖会林家藏林专场,拍卖公司总经理葛亚平邀请我参加。林散之草书《清风》位列其中,编号是28,估价是20,000元至30,000元,成交价是估价10倍,即235,200元。这里要提醒的是,市场上仿品较多,有一位藏家曾专门送给我一幅仿制的,粗看一样,但细看差距较大。作为对原作没有更多了解的人,很容易把仿品当作真品。所以,决定收藏这类作品时一定要谨慎,切不可把李鬼当成李逵。




林散之草书《清风》,2000年6月著录于《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第29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25年4月9日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13版。
林散之草书《清风》是林昌庚的旧藏。
相关链接: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