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马路荡到外国去

0

虽然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独特的风貌,但在上海荡马路,我的精神最为放松,感觉最为踏实,心态亦最好最愉悦。

这是一座奥地利的小城林茨,坐落在多瑙河畔。我们的游轮就停泊在河岸边,并且广播里通知,游轮将在半夜的11点以后才开船。游客们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去参观河岸上的名胜古迹,也可以进林茨城里逛逛,感受一下欧洲的当代小城风光。有脚快的游客黄昏之前就去逛了回来,说没啥可观光的,太一般了。故而大多数游客都做了另外的选择。我却相信欧洲之美在小城的说法,要趁在夏日来临之前,进林茨城里荡一荡马路。

进城的路果然不远,正是平时人们惯常说的下班时分,有轨电车的终点站上有人候车,排着的队伍并不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甲子前上海重庆路上的有轨电车,三分钱一张电车票。想必在林茨,车票也不会贵,我和一同散步的妻子都愿意感受一下在欧洲小城坐电车的滋味,但等待了一阵,发现间隔时间不长发出的电车上,乘客几乎都满了!想想我们两个悠闲自在的中国人,没事儿挤在一帮奥地利的下班族中间,未免有点怪异。于是我们打消了坐有轨电车的主意。决定还是用上海人的老习惯,在林茨荡一次马路。

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一路荡过去,我们荡到了公交和有轨电车的接驳站。荡了过街天桥,走进了超市,商场,还沿着人行道观光了林茨的市容市貌。像许许多多的欧洲小城一样,这里的市民无论走路、购物、坐车、自驾车都显得从容自在,不慌不忙,使得整个林茨的城市氛围,有一股安详感。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就会想到成熟中产阶级的生活形态,就是这样子的吧。类似林茨这样的城市,在世界各地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加拿大同样的小城彼得蒲罗夫荡马路时,我就有这种感受了。这座只有25万人口的小城,无论是马路、人行道、一幢一幢的住家房子,都像是在公园里一样。走过来走过去,都能看到花花草草收拾得十分洁净的街心花园。陪同我游览的朋友说,多少年来生活在彼得蒲罗夫的市民们,都不知道这座城市里有什么新闻了,外面的世界热热闹闹、纷纷扰扰,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享受着平静安定惬意无波无澜的生活,似乎人生来就该是在安详的时光里度过的一般。我问这座城市为什么称为彼得蒲罗夫?陪我的朋友笑了,说大概这是唯一可以说说的话题了。彼得蒲罗夫原先是生活在这座小城的一个青年,二战时他是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在二战中牺牲了。于是人们就认定他是自有小城以来唯一的英雄。小城也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你如果问他在打击法西斯中有什么英勇的事迹?我只能抱歉讲说不上来。这是真的!

但我爱在林茨和彼得蒲罗夫这样的城市里荡荡马路,感受当代奥地利、加拿大国家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哪怕只是浮光掠影地荡一荡而已。

观光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嘛!在类似的小城里荡马路,给我多少留下一点印象的,还有乌拉圭的首都蒙得维的亚,日本的福岛,墨西哥的瓜达勒哈拉。蒙得维的亚(意为我看见了一座山)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水资源的丰沛。乌拉圭人甚至断言,当人类为水资源而战时,他们就会觉得乌拉圭的重要了!而福岛的博物馆艺术馆让我感受到了东方艺术别样的美。在这样的城市里荡荡马路,自会得到他处不一样的收获。

我特别要提一提的是在墨西哥的瓜达勒哈拉荡马路。在这座城市里的白天和夜晚,我都荡过不止一次马路。但无论是阳光明丽的白天,还是霓虹灯闪烁的夜晚,我在瓜达勒哈拉马路上荡,都仿佛置身于节日的欢乐之中。热情奔放的墨西哥人,好像随身总是带着提琴、长笛和手风琴,尤其是见到我这个中国人,他们会笑吟吟地围上来边歌边舞边演奏着民族特色浓郁的曲子,让人经历一番,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马路荡到外国去,虽然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独特的风貌,给我不同的精神享受,但是一一荡过来,我仍然觉得,在上海荡马路,我的精神最为放松,我的感觉最为踏实,我的心态亦最好最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