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向古”传统“向新” 博物馆正青春

0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勾勒出行业新命题。曾被视为旅游 “小众选项” 的博物馆,如今热度持续攀升。在今年一季度的“中博热搜榜” 全国百强榜单中,苏州有三家博物馆强势入围,其中苏州博物馆位列第7。

正如今年的主题,社会快速变化,博物馆的 “流量密码” 悄然更迭,年轻人成为主力军,“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正从网络热词,变为行动指南。素有“百馆之城”美誉的苏州,正以蓬勃的文博热潮,让古老文明与年轻活力碰撞出时代新火花。

1、年轻人爱“泡馆”,撬动古城文化地图

王欢是一位1997年出生的“川妹子”,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2015年,来到苏州上大学的她选择了中文专业,这让她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加深,“泡馆”成了她课余时间里最大的兴趣爱好。

作为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者,王欢在服务中惊喜地发现,身边聚集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群热爱文博的年轻人,正以博物馆为支点,撬动更广阔的文化地图。如今,她们的观展足迹早已跨越姑苏城。光是2023年,王欢就在8座城市的19家博物馆,解锁了55场特色展览,平均每个星期就要逛一次展。

苏州博物馆2024年度报告数据印证了这股青春浪潮:本馆19到45岁的观众总体占比达到了67.83%。他们来到这里的理由很多,有的渴望在文物中读懂历史,有的则热衷用镜头定格瞬间,在社交平台分享 “朋友圈大片”。

跳出主流博物馆的视野,苏州的小众博物馆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惊喜,用独特的主题与细腻的叙事,为每一份好奇心打开专属的文化盲盒。

走进这座位于姑苏区大儒巷的恋爱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情侣们的合照,每一张都藏着不一样的爱情故事。恋爱博物馆,其实并不展出历史和文物,它更像一个情感容器,通过无数的甜蜜故事,为到访的情侣们提供情绪价值。比如互动体验更加出彩,在“百喜图卷轴” 制作活动中,情侣携手选印章、印图案,成品更是独一无二的爱情纪念。

除了甜蜜爆棚的恋爱博物馆,苏州这座城市还藏着无数惊喜:市井博物馆里,旧物老件诉说着吴地烟火气;警察博物馆中,警用装备变迁见证城市守护力量;戏曲百戏博物馆内,粉墨霓裳流转着非遗魅力;教育博物馆里,泛黄课本与老教案勾勒出百年育人画卷。这些 “小而美” 的文化空间,如同散落在古城的彩蛋,每一处都藏着意想不到的故事,静候人们探寻。

2、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如何稳坐“顶流”位?

今年3月,苏州博物馆通过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及微博等官方账号联动发布了一条“唐伯虎回答我”创意短视频,运用AI技术复原明代才子唐伯虎形象,打造“暴躁文人”的反差人设,嬉笑怒骂间讲述了唐伯虎坎坷的一生。最后更以一句魔性洗脑的“Tell me! Why? Baby why? ”对观众发起灵魂拷问。

其实,作为苏博官方平台,也曾纠结“发这个合适吗”,但大家最终还是选择了“头铁”和“自信”。尽管形式搞笑抽象,但科普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在打破大众对古人刻板印象的同时,又针对性打造科普内容,保证人物台词“句句有出处,段段有史料”。以“反差萌”,拥抱了年轻受众。苏博先后发布了8条类似风格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达到4000万次。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黑科技”迅速地闯入博物馆展示的大门,数字技术正让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在苏博西馆,年度特展“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虽然在7月才会推出,但其配套的数字展项已在五一假期率先惊艳登场。走进展厅,裸眼 3D 技术将灵动的 “花园精灵” 从虚拟世界 “召唤” 到眼前。

除了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和展陈方式,苏州博物馆人又致力于提取丰富的馆藏文物元素,以此来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这种有趣的传播方式,让博物馆以及文物真正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在苏博的文创店,从不缺少排队的年轻面孔。在社交平台大爆发的时代,只要脑洞大开,古老的IP也能翻身做网红。数据显示,2024年度苏博文创销售额达到了1.18亿元,其中毛绒玩具和冰箱贴是两大畅销系列。

3、守护“千年文脉”,注入“潮流基因”新活力

作为全国博物馆首个素人演绎组织,吴文化博物馆演绎社每年面向社会公众招募社员,开展与博物馆相关的戏剧、舞蹈等活动,目前已编排演出以馆藏文物“双鸾瑞兽纹铜镜”“银槎杯”为原型的原创剧目《身临其“镜”》、《寻槎记》、《水》等,服务观众超5万人次。

2020年6月,吴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它的团队也很年轻,将近一半都是95后,而且成分很“复杂”,所学专业跟博物馆关系不大。袁炜,号称整活大师,在开馆后不久,就打破了“次元壁”,把博物馆里的江南风物搬上了一家品牌生鲜的货架上。

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汇聚于此,并带着各自领域的 “秘密武器”以及年轻人共有的热情,用专业所长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博物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 “文化标本”。

专家表示,年轻人爱上文物、爱逛博物馆,最厚实的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不断升级和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自豪与追捧,彰显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自信。博物馆如何将“热度”保温,需要从“吸引”到“对话”,从“吸睛”到“走心”上下功夫。

当苏博用AI复活唐伯虎、以AR解构文物,当恋爱博物馆用“情感叙事”串联起浪漫体验,传统与年轻的碰撞已催生全新文化表达。以创意重构观展逻辑,更在于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诠释文明密码。但热潮之下需要思考,流量狂欢后,如何让“打卡”变“走心”?博物馆既要借短视频、数字技术打开传播切口,更要守住文化本真,让文物背后的精神脉络可触可感,让参观不再是浅尝辄止的拍照打卡,而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深度体验。当“Z 世代”带着专业跨界赋能,当博物馆以开放姿态拥抱创新,这场传统与青春的双向奔赴,终将在坚守与突破中,续写文明传承的时代新篇。

编辑:小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