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校学生到教师!他用5年时间实现“变道超车”

0

从高考落榜生到技校学子,再到技师学院教师,娄底技师学院青年教师李佳豪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变道超车”,实现了人生的精彩逆袭。

1998年,李佳豪出生在涟源市桥头河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且成绩平平的他,对空间结构和机械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他就喜欢摆弄各种小零件,对家里的闹钟、吹风机等小电器充满好奇,常常拆了装、装了拆,试图弄明白其中的构造原理。

2016年8月,高考落榜后,李佳豪怀着失落的心情前往广州打工。短短一个月的工厂流水线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重复、枯燥劳动的无奈与艰辛。同年9月,不甘心人生就这样被“定格”的李佳豪来到娄底技师学院,成为数控加工专业的一名学生。

初入校园,李佳豪发现技校并不是大家传统认知中的“无奈选择”,学校“工学一体”的授课模式,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儿时对机械的兴趣被充分点燃,学习和探究不再是乏味的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

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数控加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机械制图、数控编程、机床操作等多个领域。机械制图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复杂的零件绘制,每一笔都要求准确快速;数控编程从复杂的语言逻辑到晦涩难懂的代码指令,每一步都需要再三斟酌;实操训练从精细的动作要求到严谨的流程规范,每一回都必须精准无误。面对重重关卡,李佳豪迎难而上,通过研读资料、请教老师、勤加练习、总结改进,一点点“啃”下了“硬骨头”。

凭借着这份坚持与努力,2017年,李佳豪被选拔进入学校竞赛班,师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湖南省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和钳工专业带头人谢学民,以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湖南省技术能手”谭建华等经验丰富的导师,自此开启了他以赛促学的高效率成长通道。

在竞赛班里,李佳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获得了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入门晚,底子薄”,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唯一能做的就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每天,他总是最早到达车间,最晚离开,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每一个动作,反复琢磨、不断改进,力求做到完美;每一个代码,仔细推敲、反复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娄底技师学院也为李佳豪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校高度重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大力支持师生参赛,积极争取知名专家和兄弟院校资源,齐心协力组建团队,对学生进行梯队培养。指导老师谢学民、谭建华更是倾囊相授,不仅将自身经验和参赛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还给予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这一切都成为李佳豪一往无前的强大后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在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中,李佳豪斩获数控铣工一等奖,并代表湖南出征全国决赛获优胜奖;2020年,他再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数控铣项目二等奖。

荣誉背后,是李佳豪对数控编程、建模软件的精益求精,是无数次尺寸测量与加工优化的实战积累,更是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付出。他从一个对数控技术一知半解的少年,逐步成长为技术精湛的数控能手。

然而,李佳豪的逆袭之路并未止步。2021年,通过公开招聘,李佳豪成为娄底技师学院的一名数控铣实训教师,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华丽转身。

初为人师,满脸青涩加上不善言辞,要如何尽快树立老师的权威?技能是最好的“语言”。在数控铣实训基地,当李佳豪操控数控铣床、借助教具进行演示,周围的学生全都投来信服的目光。身份的转变也让他更加懂得学生所需:“从学生中来,我更能理解他们的迷茫与渴望。”他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相处,用自身经历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技能成才之路同样宽广。

一个好的榜样能起到好的带动作用。学生刘广在李佳豪的励志人生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坚定了技能成才的信念。李佳豪耐心细致,像从前导师带他般手把手地指导刘广从“零基础”起步,一路“加速”,历经校赛、市赛层层选拔,最终站上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

“职业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用双手创造未来。”从农村少年到职教教师,李佳豪用自身的经历证明了技能成才之路同样能够通往星辰大海。如今,他正带领更多的学生,在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中,镌刻属于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梦想。(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星 通讯员 陈芝)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